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讨
高建强
临沂宏远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常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数学课的教学效果不佳。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接着探讨了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旨在为教师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兴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并非易事。对于高中生而言,虽然有迫切学好数学的愿望,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简单。如何化解师生面临的诸多学习困难?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引入思维导图,将其融入高中数学课堂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质量。
一、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首先,思维导图具有简单易学、直观易懂、实用有趣等特点,任何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轻松学会并运用。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效果会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加明显,学生提升的空间也更大。其次,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图形的思维方式。人脑更容易记住直观、形象的东西,当我们把各种观点体现在导图上时,颜色、图片、关键词能刺激视觉器官,加深学习效果,强化记忆。思维导图让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清晰,帮助学生从杂乱的信息中快速找到重点,理清思路,发现联系。再次,思维导图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运用整合与概括思维将高中数学知识要点以导图形式展示,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再发现”“再创造”。最后,最后,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与其他知识点相比,数学知识较为庞杂,且抽象,也更具逻辑性,因此,想要精准记忆和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更加需要高效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某节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扩展,根据思维导图,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一个简单清晰的思维导图,可以包含很多知识点,便于学生们记忆和消化。所以,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中应用
预习对每一个科目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效预习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对课堂上的重难点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预习环节,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较为完整、全面地了解新课知识,并在预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重难点做好记号,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所以,在新课预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运用思维导图。
例如,在进行“导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预习一边绘制思维导图,以导图为核心关键词汇,以变化率和导数、导数计算、导数应用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接着,围绕思维导图的核心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其成为“一级知识点”知识分支。随后,再以“一级知识点”为中心,再次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可以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对新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此外,在预习思维导图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知识点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对新课进行充分地预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重难点中应用
数学学科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调查发现,当前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经常出现混淆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后继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改变数学概念掌握不清、容易混淆的现状,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将数学概念与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对数学概念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函数和不等式”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偶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分段函数和不等式。再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对次级知识点进行扩充和延展,构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最后,通过对整合后的课程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善传统的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高效地掌握重、难点,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在数学复习中应用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将文字进行图片化的方法,可以系统地总结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图文并重的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不等式”这一章的复习过程中,要在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对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列、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相关关系后,还需要把它们转换为具体问题的解法,只有通过帮助学生养成系统的逻辑思维,才可以持续地深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的系统归纳特性,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弥补框架中的不足,并对框架中的内容进行填充,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保证理论框架的完整性,从而提升在复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图形工具,作为新型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独特的作用。它有助于将大量信息化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模块”,帮助学生有层次地梳理学习内容,并以图形和文本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思维过程,从而实现易于理解和牢固掌握的效果,同时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以实现更高效的数学学习模式,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的实效性。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思维导图视角,对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几点策略,以期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均.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讨[J].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2(23):67-69.
[2]王振平. 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9):8.
[3]郭玉霞. 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