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

摘要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该领域最基础的知识,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孩子能够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然“图形与几何”又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怎样让第一学段的孩子们对抽象的图形与几何感兴趣,愿意去探索,并且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反思,形成较为
DOI
作者黄霞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6期
出版日期2024-08-13(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缜小学校 黄霞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该领域最基础的知识,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孩子能够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然“图形与几何”又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怎样让第一学段的孩子们对抽象的图形与几何感兴趣,愿意去探索,并且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反思,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在图形与几何板块中对第一学段孩子们的教学方法的一些浅显认识。

关键词: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方法;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是该领域最基础的知识。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目标是使孩子们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培养孩子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以下是本人结合执教《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些方法思考:

一、从实物出发,以生活为背景

“经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数学学科当中的图形几何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以生活背景,使孩子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如西师版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课,为唤起孩子们的知识经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带来了:长方体的牙膏盒、烟盒,圆柱体的薯片盒、易拉罐,正方体的魔方、正方体积木,球体的乒乓球、篮球。每一个物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先观察物体的直观特征,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孩子们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进行分类整理;接着让孩子们摸一摸,感知这些物体的特征和区别,并尝试对它们进行命名;最后将这些物品请上黑板勾勒出这些物体的特征并把物体抽象出来,形成几何图形。这一设计,使几何图形不再是“空中楼阁”,而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有利于孩子们由实物的形想象出几何图形,又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空间观念。

二、从旧知出发,以联系为拐杖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既有四大领域的明确分工,又有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新知时,要仔细研读教材,寻找联系的拐杖,以旧知促新知。如西师版二下《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师课上先复习了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激活旧知。接着教师创设一个变魔术的情境,拿出一个教具“活动的长方形”框架,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随即询问孩子们这个“新”图形还是长方形吗?孩子们很快发现角发生了变化,形状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长方形了,这时就抛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继续对“活动长方形”的拉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一做并向不同的方向拉,反复几次。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和对长方形的已有认识,借助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知识来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探究,孩子们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三、从困惑出发,以好奇为导向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制造学习困惑,勾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如西师版年级册《用米做单位量长度》一课,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进行较短物体的测量,对米的认识孩子们兴趣相对而言就不高了。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现在请你用你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黑板的长度,你怎么做?”孩子们一听测量,没问题,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请了几个孩子上台来测量黑板,有的孩子会用手比、有的孩子用指甲盖去量,有的孩子用尺子去量,孩子们发现要测量这种较长的物体时,用以上方式都太麻烦,还不太准确。引发思考,是不是还有比厘米和分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呢?这时抛出“米”这个测量较长物体时的长度单位。学生马上发问:“老师,那一米有多长呢?”这时拿出没有刻度的1米标准尺模型,孩子们,这就是1米。感受一米的长度,孩子们拿着一米尺快速地进行黑板的测量,在教室寻找大约一米的物体,充分地感知一米这个长度标准。接着就有孩子发问:“老师,米和厘米、分米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拿出你们的1分米标准长度,在1米标准尺上找一找,一米里面有多少个这样的1分米?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成员纷纷投入探究活动中。经过这一系列困惑--问题--探究--获得结果的过程,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同时这一部分内容又是孩子们自己学会的,也获得成就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动手,观察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进行体验感知,从而能用米这个单位来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结束语

总之,“图形与几何”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部分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把控全局,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特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师生交流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26
  2. 孙兰,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教学[J],新课程(小学版),2011-04-08
  3. 施楠,激发兴趣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影响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杨秀利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微课设计与开发[J],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陈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6. 王国武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2014
  7. 周志萍初中数学课堂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3
  8. 周小平探析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13
  9. 万姝艳,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
  10.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论文:浅议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