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义务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小学生语文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为例

摘要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朗读讲述中感知语言,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在品德教育中升华语言,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
DOI
作者赵娟
机构地区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12期
出版日期2024-06-2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关注义务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小学生语文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为例

 

赵娟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 277499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为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朗读讲述中感知语言,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在品德教育中升华语言,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言运用素养;小学语文

 

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与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词。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纵观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缓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勇于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教材选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家长是孩子语言习得的启蒙教师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是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宝贵时机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课文《观潮》为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优美语言的品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观潮》一文语言优美、韵味十足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感情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如"天下奇观大澜若澜雷震电闪山崩地裂"等排比句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观潮时的壮阔场景。

《观潮》所描绘的壮阔场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开展"我眼中的观潮"主题讨论、编写"观潮"诗歌、续写"观潮后感"日记等。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平等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能开阔思维视角丰富语言表达内容。在诗歌创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优美词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反复斟酌、推敲词句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提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歌颂了钱塘江观潮时人们敢于与自然斗争、勇于战胜自然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人文精神。如在"我眼中的观潮"主题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观潮精神的深刻内涵。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品格。又如在"观潮"诗歌创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感受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国家的紧密联系。

 

三、加强小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加强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课文《乌鸦喝水》为例《乌鸦喝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故事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乌鸦机智解决困难的过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讲述中感知课文语言的特点。课文使用了许多浅显易懂的词语"口渴""瓶子""水面""深""想了个办法""衔"等这些词语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朗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续编乌鸦喝水的故事"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编出乌鸦喝水的新办法。学生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乌鸦怎样运用小木棍、小绳子等物品喝水的有趣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学生要组织语言合理选词造句力求表达连贯、生动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又如,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瓶子、小石子等角色用对话的形式表演乌鸦喝水的过程。

除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在语言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感悟、践行优秀品质。《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生动诠释了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智慧品质。面对困难乌鸦没有气馁而是冷静思考想出投石子的办法成功喝到水它敏锐的洞察力、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通过创新思考解决困难的故事并在故事分享中感悟创新的可贵。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优秀品质的熏陶必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结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在主动实践、不断运用中真正掌握语言、提高语言素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挖掘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优秀品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天军.在语文课程中增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4(11):4-6.

[2]陈宇.绘本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