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摘要】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鉴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入赏析经典乐曲以及结合集体音乐实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正向心理反应,培育积极的心理特质,并促进情绪调节。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创新了传统教学方式,还深刻挖掘了教育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DOI
作者肖平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8期
出版日期2024-10-1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肖平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学校

 

摘要: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比鉴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深入赏析经典乐曲以及结合集体音乐实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正向心理反应,培育积极的心理特质,并促进情绪调节。这种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创新了传统教学方式,还深刻挖掘了教育本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实践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中职音乐鉴赏实践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音乐的世界里,旋律与和声超越了言语的界限,成为传递情感与精神的桥梁。中职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其意义远不止于教授歌曲或赏析技巧,它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心理滋养的双重使命。科学研究已证实,音乐活动对于塑造正向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具有显著效果。音乐通过听觉的细腻触达,不仅能够触发个体的生理反应,如调整心跳节奏、缓解肌肉紧张,还能深刻触动学生的情感层面,实现心灵的抚慰与激励。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转折点上,这是一个梦想与现实交织、情感丰富而复杂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尤为旺盛,是精神世界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融入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元素,如静心聆听、引导性音乐想象、音乐意境探讨及歌曲背后的意义交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更能引领他们深入探索自我情感,实现内心的自我疗愈。这一过程有助于干预并缓解学生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与自我认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自信自强的性格特质。同时,通过传唱爱国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化其爱国情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音乐鉴赏课程之中,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挖掘。两者间的有机结合,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简而言之,这一融合实践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必要之举,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中职音乐鉴赏实践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运用音乐的对比鉴赏,激发学生的正向心理反应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风格、形式的音乐作品,并结合小组讨论与表达,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积极的反馈机制,促进学生的正向心理体验。

例如,在鉴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指挥家或乐团的演奏版本,如某知名指挥家激情澎湃的演绎与另一乐团细腻温婉的呈现,让学生对比聆听。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不同版本在情感表达、音乐处理上的异同。小组代表分享后,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的评价:同学们的分析深刻且独到,不同版本的《黄河大合唱》确实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某指挥家的版本以其宏大的气势,让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了黄河的波澜壮阔与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而另一乐团的演绎,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处理,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儿女的深情厚谊与家国情怀。通过这样的赏析与讨论,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还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心理能量,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借助经典音乐鉴赏,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特质

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教师应当巧妙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和音乐情感的细腻触动,来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以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为例,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与《第五交响曲“命运”》,这两部作品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通过深入赏析这些乐曲,并结合对贝多芬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特质。《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其宏大的结构和坚定的和弦连接,塑造了一个令人敬畏的英雄形象,其精致、严谨的创作风格,展现了音乐的深邃魅力。而《第五交响曲“命运”》则以沉重的敲门声开篇,仿佛命运的召唤,随后音乐逐渐展现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贝多芬在生命低谷时创作的这部作品,以其激昂的曲调和变幻莫测的旋律,将人们带入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展示了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形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情绪的倔强与沉郁,以及最终转向的欢快明朗和激昂风格。作品所传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生命力,正是许多中职学生所需要汲取的力量。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并赏析他的作品,学生得以感受到创作者在逆境中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勇敢的心理品质,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结合音乐鉴赏与集体实践,促进学生情绪调节

在中职音乐鉴赏教学中,融入集体音乐实践活动,是调节学生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鉴赏与集体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以合唱为例,在鉴赏合唱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声部之间的和谐与配合,以及合唱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随后,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合唱练习,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合唱曲目,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我和我的祖国》、激励青春梦想的《追梦赤子心》等。在合唱实践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配合,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合唱的集体氛围能够带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释放压力、享受合作的乐趣,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音乐鉴赏与集体实践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力量。学生在鉴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从而在音乐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中职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通过对比鉴赏、经典赏析及集体实践等途径,有效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提升了使学生充分感觉音乐的魅力,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还有效地促进了其心理健康发展,为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兰.在音乐鉴赏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智库时代, 2022(30):117-120.

[2]张钰璇.音乐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 2023(6):133-135.

[3]陈晓欣.中职音乐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浅析[J].广东教育(职教), 2024(2):134-13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