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石瑞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实验学校 161300
学习共同体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所构建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场所,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互相帮助使其共同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学习,再向高阶的交互学习、建构学习过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形式上,学习共同体和小组合作学习相似,但在本质上却不尽相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加注重平等和倾听,强调内驱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隐性学困生”的问题
进入小学高年级,曾经一些学习成绩优秀、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作业认真完成的学生会出现“虚假学习”的现象。这类学生往往处于浅层学习的状态,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设置学习单时能够以学情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倾听等方式开展深度学习。
(二)有助于营造包容、悦纳、互助的课堂环境
身处学习共同体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帮助的温暖意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营造包容、悦纳、互助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平等互助。
(三)使学生学会倾听,在对话中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共同体强调以平等和倾听为核心,通过对话使教师、学生相互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并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构建学习共同体采用的是对话与倾听的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从而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合作练习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还设置了复述故事的单元要素,以期促使学生在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复述课文时,可以安排学生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轮流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朗读,并向对方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共同完成复述故事的学习任务,以此掌握讲故事的技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探究培养自主提问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解决,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常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在组内讨论中能够得到解决,同时其还能够在组内同伴的帮助下探究较难的问题。而组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筛选出简单问题及难度较大的问题,并在回答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带领组员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难题。这种学生自主提问并自主解答的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再迈向交互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
(三)合作演绎课本剧,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注重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经常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演绎课本剧,但通常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主要是学习能力强、勇于表现自己的学生,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被忽略。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习共同体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课本剧是根据课文改编的,学生通过演绎课本剧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同时,更好地体会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共同体追求的是平等和倾听,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平等,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表达观点,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营造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系统地了解学习共同体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教师还要进行观察学习,从评价转向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无数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泛存在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同样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注重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构建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以及家校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