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激励教学法应运而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激励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激励性评价是评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使得学生的基础需求得以满足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DOI
作者赵涛峰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赵涛峰

云南省怒江州民族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激励教学法应运而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激励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激励性评价是评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使得学生的基础需求得以满足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激励教学法;应用

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与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推动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思维水平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1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1坚持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

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学生作为主要学习者,其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因此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还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坚持以兴趣教育为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产生极大兴趣,那么则会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1.3坚持以实践体验为原则

对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实践性是其一大特点,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标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需要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练习任务。当学生自主操作时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外,还与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忽视了差异性,导致学生差距越拉越大

受多种因素及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不同,有的学生很早便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而有的学生却几乎没有接触过电子产品,这种巨大的基础认知差异增加了教学难度。对于从小就接触电子信息设备的学生,因为之前有所接触,所以学习起来相对轻松,能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而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学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熟悉、积累,所以学习进度较慢。针对学生情况的差异,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否则,教师采取统一教学策略就会出现能力较高的学生总在重复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3.1把握教学时机,给予及时激励激励性评价的展开需要一个时机,不适宜的激励不仅不会产生正向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产生反向作用力,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如实开展。基于此,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评价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教学时机,给予学生及时激励让学生的学习得以有效展开。教学时机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为此,教师需要察言观色,对学生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意识进行精准分析,为激励性评价教学的展开找到切入点,充分展现激励性评价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交流,利用学生的言语表达剖析学生的基础需求,为激励性评价的融入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样两种方式,深入挖掘激励性评价的教学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激励。在教师的有效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使得原本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可以重拾信心,而本就积极的学生更加积极,这就是激励性评价教学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可以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辅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使得学生能从信息技术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3.2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区别激励

教育重视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在基础能力知识接受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导致同等教学的情况下产生千差万别的学习效果。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都能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评价时也要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其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实施区别激励,促使全员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学生的差异性有所了解。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留心观察,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多加关注,才能对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有所区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差异性激励,让激励性评价变得更有效果。鉴于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区别激励制造契机。从实践性和探究性等方面展开探究,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实现更大的进步,这就是激励性评价的教学目标。

结语

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确保学生准确获取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能力素质,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816):25-27.

[2]黄永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