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张小春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中心小学 665619
【摘要】在一个班级体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而且学困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在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文章主要从小学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因素和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来阐述,浅谈怎样做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希望能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 边疆、少数民族、学困生转化、希望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困生生很少见过世面,见识少,胆量小,不敢大胆地与他人交流,对学习很不感兴趣,特别害怕学习,对学习极为困难,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不会读、不会写等。我面对这样的局面,真的为他们担忧,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这必定有它的原因和条件。作为老师的我又将怎么样转化这些学困生,我要怎样开展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呢?下面,就以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来浅谈和探讨这些问题。
一、小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语言障碍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少数民族,我所在学校以哈尼族、拉祜族为主,也有傣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由于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与家长、同学之间交流时,用的都是方言土语。来到学校,因为是不同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复杂多样的民族语言氛围,他们一般只和同种民族的同学玩在一起,交流的也只是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很少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沟通,除了课堂,也很少和老师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不易沟通的语言环境,产生了语言障碍,语言与学习有关,也是产生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二)民族的历史因素
我所在学校小学学困生中,以拉祜族学生居多,我想,这与他们民族的历史因素有关。拉祜族属于直过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一跳就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它们自身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其他民族不同,缺少探究和思考,更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从而导致他们的意识形态、认知、思维与外界都有很大的差别,思想意识低,想法简单,目光短浅,想让拉祜族与其他民族或外面的人们有一样的想法确实有些难。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思想固执,想法简单,意识低下,容易满足于现状,很多家长没有见过世面,看不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体会不到知识文化带给人们的好处,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根深蒂固认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足够了,再加之近年来国家教育制度的调整,就业制度的改革,农村孩子的家长更不支持孩子读书,认为读书得不偿失,读书费钱吃亏了,没有回报不算,还花了冤枉钱,始终觉得读书无用。受家长思想意识的影响,学生就不愿意读书,对学习毫无目标,毫无追求,得过且过,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好与否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久而久之,什么也不懂,成了学困生。
(三)不良的婚姻习惯
由于受边疆少数民族寨子不良婚姻风气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经常出现早婚早恋或近亲结婚现象。家长思想老化、意识低,发现自己子女小小年纪谈情说爱,也视而不见,不进行教育,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十一二岁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很不讲话,不调皮,看起来很斯文,但是,回到寨子却完全变了另一个人,会成群结对的谈恋爱,处对象,小小年纪想着谈婚论嫁,出现十三四岁就结婚的不良现象,结婚生子后,觉得生活不幸福,便离婚往外地跑。个别还出现近亲结婚,家长也不干涉、不反对,反而支持这种婚姻,可能遗传基因的影响,生下来的孩子不是很理想,不是很健康,也不是很聪明,上起学来觉得很吃力,学不会等,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措施
转化小学学困生,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根源后,对症下药,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进行转化。有这样一句话: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本着这句话,就浅谈我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粗浅想法和做法。
(一)了解学困生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学困生进行全面地了解,找到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在了解学困生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如家访、谈话等。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情况,他们在家里的表现。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想法和看法,逐步提高家长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他们读书无用的想法,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通过和学困生交流,可以了解到学困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和想法,这可谓是转化学困生重要环节。
(二)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学困生一般胆子小,很少跟老师交流,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降低身份主动走近学困生,走进他们心灵,以和蔼的姿态主动跟他们交流,可以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故事,也可以让他们讲讲发生在身边的趣事,聆听他们的心声;课间可以跟他们玩玩游戏,猜猜谜语,讲讲笑话等,和学困生打成一片,让他们体会到老师也是可以亲近的,这样,他们就慢慢喜欢上老师,就敢跟老师交流了。
(三)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学困生都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长处,有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老师的我们,注意观察学困生举动,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以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转化他们的切入点,我所任班级中,有一名叫赵荣强的学困生,我刚接手的时候,一到上课时间就趴在课桌上睡觉,从来不听课、不写字、不读书、不交作业,下课铃响了,就飞快跑出教室,到篮球场所打球。我留意了一下他打球,拿球很稳,动作很熟练,投球动作很漂亮,命中率也很高,随后我就特意陪着他打球,其过程中故意示弱自己不会打球,不会投进,请他教我打球、教我投球,这个时候,他很自豪,也很乐意教我,一到下课时间,他就会主动地约我去打球,我也积极参与,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学会”了打球。时机成熟了,我就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说:“你是我们的小球星,动作潇洒、漂亮,命中率高,也很有耐心地教别人打球,很了不起。如果能把打球的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就更好了,会打球的同时,也能把学习学好的话,更不得了了,老师相信你,只要你认真学习,一定比其他同学厉害”。听到我说的话,他笑了,沉默了一会儿,说:“老师您会好好教我学习吗?我听你的,我要好好学习了。”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从那以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上课开始认真了,开始写字了,开始交了作业。我也加强对他的辅导,关注他的点滴进步,在一次检测中语文考了60分,数学考了61.5分,他更加努力了,逐渐向优等生靠拢。
(四)抓学困生的纪律
学困生一般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普编存在拖拉懒散现象,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规班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班规班约。上课经常迟到或缺课,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不参加劳动或集体活动,不参加值日等。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想办法,动脑筋。我们要降低身份,拉近我们和学困生之间的距离,经常和他们玩在一起,有时带上一些东西到他们家吃吃饭、喝喝水、聊聊家常,也让他们到我们家玩玩,聊聊天、吃吃东西、喝喝水。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慢慢感动,就会觉得不听老师的话,心里过意不去,对不起老师,就会努力去改掉不良的坏习惯。
(五)让学困生看到希望
每个人都需要看到希望,希望是人们奋起的源泉,只有有了希望,人们才会感觉前途不再灰暗、不再迷茫,所以要让学困生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希望,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学困生,由于成绩差的原因,在学校常常受到同学嘲笑或歧视;少数学困生,在家里,也可能会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同学、老师、家长认为学困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扰,殊不知,其实这给学困生们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谁不想成为一个非常棒的人呢?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关心学困生,多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是重视他们的,让他们看到希望,前途不再迷茫,有方向和动力。
(六)规范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耐心、缺乏毅力,上课不专心,不认真写字,不认真完成作业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就应该尽一切办法,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美国成功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播下一个行为,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就会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可见,良好好的行为习惯决定着人的发展和命运。根据不同的学困生,给他们制度不同的、合理的计划,让学困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有事可做,要做一些什么事。明确任务后,逐步去完成,改掉不良习惯,逐渐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七)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范了学困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后,就需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进步。在培养良好学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到天天规范,天天练,天天监督,同时,我们随时关注学困生的点滴改变和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和缺点,直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止。
三、小结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中,学困生是普编存在的,学困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需要我们老师帮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习,让他们逐步向优等生靠拢。而转化学困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暮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需要我们付出真心、付出时间和精力,结合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摒弃一些不好的东西,逐渐去转化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困生转化的粗浅认识和做法,提出工作建议,以期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学困生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