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核心素养的构成,提出了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能力、构建层次化学习任务强化变化观与平衡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科学探索与创新思维、融入生活情境培育社会担当意识等具体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DOI
作者龚纯春
出处《当代教育家》2024年10月第20期
出版日期2024-11-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龚纯春

福建省寿宁二中35550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核心素养的构成,提出了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能力、构建层次化学习任务强化变化观与平衡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科学探索与创新思维、融入生活情境培育社会担当意识等具体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核心素养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教学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化学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发展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鲁科版必修第一册“微项目:探秘蓬松剂”为例,该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在探究蓬松剂作用原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观察到添加蓬松剂后面团体积的膨胀等宏观变化,随后通过微观分析,理解蓬松剂中的化学成分如何在加热时分解产生气体,进而使面团蓬松。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深化对化学原理的认识,有效提升其化学核心素养。

二、构建层次化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的变化观与平衡观核心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构建层次化、递进式的学习任务体系,是培育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这种体系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化学原理,同时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探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深化对化学变化与平衡的理解。

以必修第二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为例,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层次分明的任务来实施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设置基础任务,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其测量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接着,通过进阶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理解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反应过程。最后,设计综合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来调控化学反应的速率,或分析实际工业生产中如何优化反应条件以达到最佳效益。例如,在“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这一微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考虑反应速率、平衡移动、能量转化等多个方面,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变化观与平衡观的理解。这种层次化的任务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化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思维核心素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科学探索与创新思维核心素养的关键策略。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以必修第一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例,教师可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比如,在学习“电解质的电离”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而有些却不能?电解质电离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电离现象背后的原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通过亲自实验和数据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电解质电离的机理,还能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比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这一节中,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设计一款高效、环保的化学电池,以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颇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电池设计的新思路、新材料。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化学电池模型进行实测,以此加深化学理解,培养团队、实践及创新能力,为未来科研和技术创新打基础。

四、融入生活情境,培育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融合,是塑造学生社会担当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把抽象的化学原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化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承载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任。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必修第二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在讲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池”时,可以巧妙融入生活情境。比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如干电池、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电池的生产和废弃处理也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平衡电池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审视社会现象,思考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并制作一款环保型电池模型,或者调查社区中电池的使用和回收情况,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总而言之,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实验操作、层次化学习任务、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菲菲,黄明浩.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7):124-127.

[2]张敏.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探究[J].家长,2024,(19):164-16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