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浅谈
程慧
固镇县实验小学
本文系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004.
摘要: 兴趣是学生内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可以促进学习和创造力的发挥,是对小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师应该注重发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策略,让兴趣成为小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驱动力量。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兴趣;策略
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写进了课程标准中,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目标、内容及要求。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就是一个人成长成才不竭的“源头活水”,尤其是读整本书。
读整本书,兴趣很重要。如果对整本书没兴趣,甚至抵触,就走不进,走不深,也走不远。有了兴趣就能坚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越读越爱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呢?具体策略如下:
一、猜测式阅读,激发兴趣
在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答案,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阅读,有了目标就有了阅读方向。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一只想飞的猫》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呢?(猫)进而引出这本书。出示书的封面并抛出问题:一只猫,为什么想飞呢?他和朋友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他真的会飞起来吗?设置悬念让学生猜想,以此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故事,学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仔细阅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根据故事内容为学生设计自制书,先为学生呈现局部,翻过一页后再揭晓答案,低年级学生有了猜的过程,在猜一猜、问一问、翻一翻中,觉得十分有趣,阅读整本书兴趣就会高涨,从中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看目录进行猜测,在阅读前通过看目录猜测文本中可能会讲述的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神笔马良》这本书,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真看目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出示问题“哪个故事名字最吸引你?”“猜一猜这个故事的情节是什么?”很多学生看到“神笔马良”这个目录会猜测一个名叫马良的孩子,有一只可以变画为真的神笔。他怎么会有神笔?他用神笔会做哪些事呢?再如《格林童话》中的目录“灰姑娘”,多数学生看目录猜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残酷的命运中历经磨难,在努力奋斗下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她有怎样的命运呢?又是如何在磨难中获取幸福呢?以此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操作式阅读,提高兴趣
为使学生获得与年龄段相应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帮助他们提高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制作人物卡片、故事情节卡、绘制人物关系图等操作式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的《童年》教学中,教师可以分享电脑学生绘制的人物关系图,以主人公阿廖沙为中心向周围绘制环形图,这样与阿廖沙有关的许许多多的人物以及性格特点就展现在眼前,学生可迅速理清整本书复杂的人物关系,促使其对《童年》整本书阅读兴趣的提高。
阅读兴趣的提高,还可以组织小组间“PK”整本书的阅读量。语文新课标对小学各年段的课外阅读量作出明确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字数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字数不能少于40万,五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课外阅读的字数不能少于100万。自从实行了“PK”制度以后,学生之间可以定期交流阅读的感受,分享一下各自在阅读中的收获和成长。在日常上课中,我发现学生们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比起以往的只有课本、纸笔来说,现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阅读现象。同学们带的书各式各样,有《童话》《少年百科知识》等,各类作文书,还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学生利用课间、午休、自习课时间阅读课外书。
三、情景式阅读,身临其境
情景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兴趣,使其投入到作品阅读中,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彻底吸引到阅读上。例如,在教学《西游记》中,教师根据“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的白骨精为了达到捕抓唐僧,乔装打扮,接二连三来欺骗唐僧,以伪善一面引人上当受骗。此时《就是孙悟空》背景音乐与丰富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故事,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清妖怪以及阴谋,出现了三打白骨精的场面,故事引人入胜,越看越想看。学生在感受作品情境的同时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所蒙骗。这一情节让学生认知了如今社会的人,这样孩子就会对整本书的阅读产生很大的兴趣。
四、开放提问,展开想象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想说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启发性。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展开,让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以及特点各自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在教学《三国演义》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问题,答案可以不要局限于故事原文,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放性提问,能使学生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对整本书的阅读积极性很高。
五、掌握阅读诀窍,激起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低下,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策略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保障条件。在课外读物教学中,由于文章与课本知识的不同,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选用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矛盾的“三遍读书法”等。读整本书,一定要让学生有动笔的积极性。教无定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
书是学生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指向,通过对整本书教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妙世界,让他们的学习生涯充满乐趣,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彩与美丽。
总之,学生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素养,提升语言能力,扩大阅读空间。要知道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整本书阅读就是理解这个系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艳艳.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3(14):123-125.
[2]高凤南.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7):010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