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李春玲
敦化市官地镇中学校 133700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新课改中,倡导转变初中数学课堂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篇文章结合这一特点,将初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关联起来,以生活情境为依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生活化意识,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由于数学学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领域,据此初中数学教学应尽量选取有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因为这不仅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更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往往最能引起人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理知识,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脱离现实,只是机械地学习知识,导致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被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以学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立足于学生当前的生活环境、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素材的选取要接地气,选取有趣生动的生活图片、新闻热点、网络视频、数学故事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而选取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内容,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才能体现出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问题性原则
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思路的可能。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相应的数学知识,合理设置素材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积极思考、走进数学学习,利用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将当前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客观分析问题,大胆假设,主动探究,层层深入,从而理解、掌握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数学思考的过程,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发展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不仅是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新时代科技、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活化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使命,不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实现学以致用,也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从“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内化和更新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通过了解数学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感受到数学以及数学工作者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的伟大贡献,树立起未来投身于数学行业发展的伟大志向,实现数学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探寻数学与生活的链接点,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教师和学生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能让数学教学脱离生活的范围,让学习的知识只停留在书面的理论知识上。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能获得“数学眼光”。
数学知识只有与现实相联系,学生才能更容易地理解知识,将数学知识由抽象变通俗。例如,认识图形这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将每个图形与学生身边的现实物体相比较,通过对现实物体的看、摸,让学生自己找出每个图形的特征。只有学生自己经历过,才能完全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学生以现实为背景,发现数学与生活的链接点,看到数学想到现实例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简单和高效,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发现的眼光,拓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构建与生活实例有关的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利用生活中有趣的例子,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这一联系产生共鸣,由此将改变学生脑海中数学不常在生活中见到的观念。
例如,现代社会人们喜欢看电影,那么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就可以提供近期上映的电影的信息,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就可以依次提出问题,问:电影院有那么多的座位,那我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呢?那座位号是怎么排列的呢?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使用这种排列方法呢?此时学生就开始回忆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和排列相关的事件,由此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学生也会很有参与感,感受到它的作用,顺其自然地达到了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作用,并且以后生活中再去看电影也会回忆起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
(三)加强生活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诸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和不相等关系,这也就是方程和不等式数学问题的表象,它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如资源保护、人口控制、交通运输、生产规划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涉及方程和不等式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以多媒体PPT展现给学生,附上图文并茂的图片,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笔者借助多媒体PPT向学生出示了生活化问题:“学校为美化校园,准备在长 米,宽 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同样宽的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要求草坪总面积为 平方米,大家能帮学校设计一套合理方案吗?请展示设计,并计算设计方案中道路的长宽分别为多少米?”这个问题属于规划问题,注意设计的美观性和合理性。对此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方程知识求解。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知识顺利导入,为接下来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经常会产生的误区之一就是认为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大,仅仅体现在了考试测试中,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时要注意将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去。对此,本文对初中数学如何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上述若干策略,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谭昌华. 探究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方式[J]. 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8):3.
[2]王鹏. 简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读与写:上旬, 2022(5):3.
[3]王慎伟.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 山东教育, 202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