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
罗小芳
丰都县十直镇初级中学校 408200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作业不仅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与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初中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通过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数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设计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当前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现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作业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作业模式,以大量的书面习题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往往过于机械和重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他们对待作业的态度消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设置不合理,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作业。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作业的难度和梯度,导致部分学生感到作业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无法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最后,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其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然而,在当前的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作业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缺乏实际应用的价值。这样的作业难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一)强化自主学习,推进前置性作业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推进前置性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前置性作业能激发学生兴趣,助其初步了解与思考新课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可以设计如下的前置性作业:
首先,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作业,让他们提前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形式。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以及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经济问题的利润最大化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判别式的应用等高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探索,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准备,同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作业的层次化设计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速度、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层次化作业,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挑战与成长。
以“全等三角形”章节为例,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1)基础巩固层:设计一些直接应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题目,如给定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和角,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这类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2)能力提升层:设计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涉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证明某些几何图形的性质,或者解决一些需要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实际问题。这类作业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拓展探究层: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或者探索其他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数学定理和性质。这类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施作业的层次化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难度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实践应用,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与生活现象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通过实践应用的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名为“校园测量师”的实践作业。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测量校园内某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并计算出斜边的长度。学生可以选择校园内的旗杆、树木或建筑物作为测量对象,通过实地测量和计算,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在“概率初步”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幸运大转盘”的实践作业。学生需要制作一个转盘,并在转盘上标出不同的奖项和对应的概率。然后,通过旋转转盘多次,记录每次的结果,并计算各个奖项的实际出现频率。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概率的概念和计算过程,还让他们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通过强化实践应用,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增强综合素质,注重作业的跨学科融合
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部分学生可能对其产生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并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和育人功能,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当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融合美术元素的作业。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感受其美学价值。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美术作品,如绘制一幅轴对称的风景画或设计一件轴对称的装饰品。通过这项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会在创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从而增强对数学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同时,这种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形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需注重强化自主学习、实施层次化设计、增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注重跨学科融合,以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适应教育发展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亚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学园,2022,15(02):71-73.
[2]陈伟.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80-82.
[3]张鼎.核心素养下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艺术,2024(05):76.
[4]左海峰.浅谈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生数学素养的综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11):65-67.
[5]常宁,胡典顺.大概念统摄下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探析——以初中函数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4,33(0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