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赵崇庆
仁寿县鳌峰初级中学校
摘要:课堂提问,在学生的长时间以来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一件事,因为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当中,总是会经受各种各样的提问,这些问题它们来自不同的教师,来自不同的方面,所以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提问的应对来讲,其实反应还是比较快速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并且可以将课堂提问与自己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在化学学习当中,为学生增添更多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面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初中化学;应用
课堂提问,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是学习中的噩梦,因为他们可能有一些不太喜欢与他人进行交流,所以教师提问到他们的时候你大家的目光都是在他一个人的身上,那么此时,他就会觉得有一些局促并且无法适从,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的学生进行提问来帮助他们克服这样的心理,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有动力,同时更加愿意与他人进行相处,这样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去综合性的成长的,而不仅仅是要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成绩,一个人呆在角落里,这样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来帮助这部分学生参与进课堂,让这部分学生。也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友谊与课堂上面的一份位置。
一、适当增加课堂压力
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时候难免会产生一种松的心理,这种松懈的心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那么认真的去接受课上的一些教育,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吸收,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给学生施加一部分的压力,因为适当的增加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保持头脑的清醒,从而进入到学习当中,去取得一个更加良好的成绩,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而不仅仅是以一个旁观的态度,在课堂的角落里神游,这样对于学生来讲,其实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毕竟他们也是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所以每一个学生都不可以被落下,都需要接受教师积极的教育。
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形成”时,配置溶液是化学学习当中比较基础的一个知识点,因为配置溶液的难度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进行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有很多可以独立的完成这个实验,同时完成的速度也是十分快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有些无聊,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课上的积极性,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课堂提问来帮助学生增加一点点刺激的感觉,让学生在课堂上面感受到一部分来自教师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打造一个略显紧张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二、提高课堂教学趣味
如果想留住学生在课堂上面的精力,让学生将所有的课堂精力都放在的课堂上面来的话,那么教师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创新与提高,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学习当中的乐趣,才可以对于化学的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兴趣,从而去帮助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精力充沛的状态,以最完美的姿态进入到学习中来,帮助自己的成绩取得一个提高,那么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趣味,就需要教师利用问题式的教学,利用好课堂提问来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授“有机合成材料”时,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必须要积极地进行小组之间的配合,通过大家一起来完成共同的实验来得到一个有机的合成材料。这样做,既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刺激学生更好的在课堂上面进行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拉进,让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到陌生,而是存在着一种极大的兴趣感。
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同时在学习当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自己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三观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来进行一系列自我认知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找到自我,明确自己人生的定位,帮助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不是仅仅只是看中学生最终的成绩,不注重学生心理的诉求。
例如,在教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事物,它们之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联系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人体的健康与周围很多的事物都有着联系,那么与化学元素之间更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人体的细胞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元素,同时,对于学生来讲自己的生活当中也离不开化学的元素,自己的成长更加离不开与化学相关的一部分的元素,所以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告知学生自己的生活与化学元素其实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产生一个更加深刻的敬畏感。
课堂提问,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都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也可以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艳燕,冯晓颖.中美初中化学教材中金属部分的比较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6,37(13):6-10.
[2]符爱琴,马宏佳.微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初中化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4,35(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