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讨论
刘虹利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陆逊中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稳步和持续推进,全面探索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已然成为小学美术教师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动选择。本文将从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有效注重合作学习、全面强化分层教学等几个环节着手,就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探索,可以深化教师同行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解读,并全面把握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规律,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学习差异得到兼顾的一种基本教学状态。通过积极地推进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促使美术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再梳理和再归纳,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小学美术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全面地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积极地在后续的高效课堂构建实践中强化教学反思和总结归纳,从而逐步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化教材研究,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全面地注重对教材内容构成的研究,科学的定位教学目标,是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指引课堂教学方向的重要抓手,需要教师重视起教学目标设计工作,并积极在深化对教材内容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恰当化、合理化与精准化的定位教学目标,从而为后续高质量的教学组织铺路架桥。例如,在讲解《图画文章》小节内容时,教师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分析不同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联,明确该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核心点与关键点,分析新课标对该节课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美术课堂教学目标,如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了解用图画美化文章的意义、分析用图画美化文章的方法等,同时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面向整体和兼顾差异,真正为后续的教学指引明确的方向。
二、注重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习思维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中存在一定的被动灌输和满堂说教情况,使得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得不到充分的指引。需要教师充分立足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弊端,同时积极地引入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法,来有效地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更加强化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激发,从而释放美术课堂教学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总体质量的持续提升。例如,在讲解《水墨诗心》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别就家乡的古建筑、景物的表现手法、对应的色彩知识等核心内容开展自由式与开放式讨论,让不同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则要积极给予学生引导和帮扶,如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进度、合作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案例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如对于“家乡的古建筑”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古建筑,并分析这些古建筑的景物表现手法运用、历史人文价值等,真正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思维,助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学习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如不同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性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天赋等各不相同,只有积极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兼顾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同,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而从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情况来看,存在较为严重的大水漫灌情况,使得课堂教学两极差异分化,学生学习个性得不到发展。需要教师充分立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引入分层教学法来兼顾到学生学习差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跟得上课、不掉队,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提升。例如,在讲解《石壁上的九色鹿》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并合理将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包含基础理论学习、知识迁移应用学习和拓展延伸学习的分层次任务,让不同层次学生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学习,教师则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分层学习情况,并积极注重给予分层学习指导,全面帮助不同层次学生解决学习短板和学习问题,继而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化提升。
综上所述,全面探索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既是新课标对于美术教师强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助力学生美术素养培养的主动抉择。小学美术教师要全面重视起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积极地在后续的高效课堂构建实践中深化教材研究,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注重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习思维;强化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学习差异等,从而真正地借助高效课堂的构建来对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和再改进,逐步完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不同环节,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徐小聪.新课标下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3,(10):49-51.
[2]李纹.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