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摘要 【摘要】【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因此,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之一, 增加阅读量是关健。但如何使各个阶段的阅读要求与整本书的阅读有效地衔接,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DOI
作者胡正梅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4月第8期
出版日期2023-09-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胡正梅

湖北省咸宁市第九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因此,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之一, 增加阅读量是关健。但如何使各个阶段的阅读要求与整本书的阅读有效地衔接,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有效衔接

一、当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

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处于“自流”状态,“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阅读兴趣亟待培养。语文教学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教学,对阅读的指导还不够。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每学期期末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直接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私人藏书也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学生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从教材要求上来看,自小学教育起,在每个学段,学生都被要求拥有丰富的课外阅读量,其中包括许多朗朗上口的古诗译,也包括对报纸书籍的阅读.无论是哪种,在教材阅读中都极少提及,但是又被教学所要求,因此,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必不可少。比如学习最为简单的古诗《静夜思》,相信许多学生都能将其随口朗诵,但是如若问及“静夜思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或者“静夜思通过什么语句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这类更具深度的问题时,即便学生学习语文至六年级,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都可能对其毫无所知,只因为他们没有对这篇最为简单的古诗展开过相关的课外阅读。由此可知,仅以生为本,并不足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阅读教学,而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生在吸收更多知识的同时,才能将课内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不至于坐井观天。

三、小学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在课内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农村小学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阅读指导对象的诸多特殊性,决定了语文阅读指导与城里小学不同。农村小学语文阅读包含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阅读的一个整体范畴。课外阅读的能力主要是在课内培养的,因此,课内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的人和事物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影响,因此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巨大的。怎样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主阅读的动力,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老师结合其教学内容,可设置定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阅读的内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去阅读。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改革的新模式,都可通过两种方式融入学法指导:一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二在完成某项教学内容后回顾学法,做出由个别到一般的指导。例如,在讲《精读与略读》这篇知识短文时,根据我们农村小学生平时阅读量相对较少,缺乏阅读知识的情况。就室采用先读悟后讲解的方法对于诗敢教学,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归纳出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去学习

 第二、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书籍 ,俗话 说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人的生本好书对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会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可结合课内的课文介绍与其相关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用生活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书本上的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可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如学习了《丑小鸭》,老师可推荐 《一千零夜》《快乐王子》《安徒生童活》等世界著名童话读物。例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作家的生平事迹,来可 以用作家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激励学生, 同时也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他们作品的兴趣。

第三、教师可设立图书角,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 ,供大家互相阅读分享。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飘溢着浓浓书香的校园,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它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农村小学应该因地制宜,克服困难,积极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在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都说:“习惯成自然”。心理学上也讲到,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爱护书籍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将学生阅读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方面:应该注意多研究语文中阅读的一些学习方法,上课前,做好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对文章有很深的认知,文章中的小故事和背景也要了解,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对课堂的讲解过程也要做进一步的规划,以便很好地去传达自己的授课思想和对文章的看法,对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帮助。老师在课后寻找切入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中者师也可以以实际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引得,启示学生的思维模式并给予鼓励,最终形成一定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补充与拓展,两者结合,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量的增加,更是对阅读能力进行质的飞跃。由此可知,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在加深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身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时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小学语文教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犹如对翅膀,只有展开双翅,学生才能在阅读的天空中朝翔。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语文这一学科内,每简文章都蕴含着大量的知识 ,学生穷尽一生都不可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掌握完整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促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拓展课外知识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可以将课外知识反馈于语文学习当中,进步促进语文素养。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