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管理激励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摘要 【摘要】摘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何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机,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分制管理对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内在驱动,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管理模式,探索新路径,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学校管理模式固化等问题。通过细化制度支撑的网格化、数据化的学分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激励作用。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出版日期2023-06-13(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学分制管理激励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叶长杰1 徐建华2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资助: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教育硕士教育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及教材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XM_YJS_2022013。

摘要: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如何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机,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分制管理对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内在驱动,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管理模式,探索新路径,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学校管理模式固化等问题。通过细化制度支撑的网格化、数据化的学分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学分制;学校管理;激励作用;评价机制

一、前言   

教师的素养提升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职称晋升难、学校各种任务工作量大等多重压力之下,基层中小学校教师中越来越来的出现自身素养提升的“躺平”现象,各中小学在教育管理方面进行积极尝试。特别是随着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学分制管理在激励教师素养提升内驱力的有效措施方面,中小学教育管理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师素养提升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起到对教学质量提升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的各个管理层面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教师素养提升的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有关开展教师学分制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政策类文件的颁布,中小学综合广州、山东等地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对教师学分制管理对激发教师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对教师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对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分制管理,使其更加贴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使得学分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以及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激励教师自身素养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学分制管理对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学分制管理对激励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行学分制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教师在素养提升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可以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起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什么是学分制管理

中小学教师在素养提升机制方面的学分制管理指向以素养提升为最终目的,以学分为计量单位的考核管理模式。各中小学校结合国家、省、市等下发的相关教师素养提升文件,进行学分化的落实,以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本培训研修,对教师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学分考核计量,并计入职称晋升、评优等选拔,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中小学实施学分制管理是为了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督促教师作为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师成长环境

 在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在中小学校管理层面应该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在制定的“加分项”活动中,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赛课活动、教科研活动等分别获得不同的学分。通过公平公正的学分管理,调动

教师在素养自我提升方面的积极性,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机。教师在在自我成长内在动力的驱使下,确立自我专业素养成长的意识,制定自我成长规划,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反思,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路径。同时在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收获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更加成熟。

  1. 增强教师职业自我认同感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在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但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对教师自我认同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自我成长和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得到了同事和同行的赏识,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更加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分制管理使得教师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结合学校各项活动等进行的学分制管理展开的创新评价方式,增强了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使教师的幸福感增强。

4.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必然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从“经验型”教师通过不断的素养提升,转变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倡导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增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从而使优秀的教学理念、模式等得以应用、借鉴和推广。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得到加强。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在学分制当中通过加以明确、详细的说明,对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发起科研课题给予分数认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这是向“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迈进的必经之路。学分制管理可以化解教师的畏难心理,帮助教师树立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自信心。一提“专家”和“学者”就觉得离自身很远,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通过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可以帮助教师一步步的向“专家”、“学者”迈进。

三、学分制管理对中小学教师自我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学分管理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促进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是非常有益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学分制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长久性、持续性。优化学分制管理对于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升的实施途径,使其真正发挥“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1.细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实效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公正的素养提升环境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使教师产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关键,这样的环境的产生并不是“虚空”的,而是要由细化的管理制度进行支撑的。中小学管理层面在细化制度上下功夫,包括制定详实的学分管理制度,例如《教师培训考核细则》,《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教学竞赛激励制度》《教师基本功提升细则》等等可以保障学分制管理有效实施的制度。细化的制度以及实施细则作为实施学分制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化的表现。细化的制度和优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更加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

教师的职称是激励教师内在成长的动力所在,也是是否能够将教师素养提升能够真正实施的关键,因为不排除一部分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学习,所以学分制的管理在制度上的细化就尤为重要。只有细化通过细化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才能将教师素养提升有效实施,才有利于创建公平公正的教师成长环境。

2.依托数据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

大数据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紧跟时代步伐,在学分制管理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及时对教师学分的增长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使学分制管理更加透明、公开。教师在这样心无旁骛的氛围中,主动寻求发展,自我提升,和谐的成长。更加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敏学好思的学校文化。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以教师提交,管理员以及学校审核的方式对教师的素养提升进行记录和认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平台上看到自己的学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可以对教师的特长和需要提升的素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师的自我成长状况,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和素养提升资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素养提升空间。数据化的教师素养提升学分制管理,记录教师每一学年的成长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可以结合学分的分析,分析出教师个性化的可成长空间,因为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所以通过数据化的整理,帮助教师自我分析,对自我未来规划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教师素养提升不在是空谈,而是用行动、用数据来证明。

信息化的管理为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提供了有迹可循的途径。对于转变教师自我提升的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创新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潜能

创新评价机制,和学生的评价一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结合学分制管理,在过程中进行及时关注、反思、改进。建立关注教师实际成长的评价机制,为激发教师素养提升的潜能,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做到既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同时又能够切实鼓励、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奖励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外出学习、培训,校内或者上级培训的展示、讲座等优先推荐,以及评优评先的加分项等。将学分制管理与教师的晋职、优秀教师评选、骨干教师评选、上级部门培训优先参与等方面紧密联合起来,是学分制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素养提升的关键一环。同时创新评价机制也指向监督与检测的功能。为避免功利化的培训与学习,即“为了完成学习而学习”以及空泛而谈的“学习心得”等现象的出现。学分制管理的监督与检测机制显得必不可少。按照教师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交作业的质量,以及参与学校推门课、展示课、校内赛课、以及校外赛课等等,将教师的这些素养提升活动都加入学分制管理的量化评价,这样的学分制评价方式才能有效的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

4.注重全员参与,发挥教研组职能

在教师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包括学校内的管理者——校长、中层等行政人员,也包括全体教师,即使是聘用制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既能保证学分制管理的公平公正,也能够使每位学校内的教师和教育者享有提升自我、不断学习的权利。

教师素养提升的最小的管理单位就是教研组,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也是使学分制管理真正有效落地的关键。教研组在营造教研氛围、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督促教师及时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收集培训作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研组作为离教师“最近”的管理层,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项活动,包括青蓝工程、校内外各类竞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研组的综合评价同时也加入进学分制管理中的一项。在每次教研活动中的发言、出课、培训讲座等活动的参与情况都作为教研活动的加分项,同时教师所在学科的教研组对教师的每学期的成长提升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评定。这样会引导教师更加注重平时教研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让学分制管理能够真正起到激励教师素养提升动力的作用。

5.重视校本研修,增强教师内驱力

 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进行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逐渐成熟、自主提升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周边教育资源,将其融入校本研修,助力教师素养的提升。例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教育部门在各中小学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课程,并倡导教师在教育科研、校本培训中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并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地方课程专兼职教师提供展示平台,组织相关的培训、研讨活动。并成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名师工作室,以此为平台推出一系列的赛课、展示、交流活动,培养出了一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青年教师。为地方课程校本研修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

将学分制管理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是教师素养提升的捷径。丰富教师的培训资源,让培训活动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是教师更加乐于主动参与的关键。优化教师培训的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的、分学科的校本研修,让教师专业成长更加符合地方学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Z].2016-12-13:1-2.

[2]李广平.优化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4):36-38.

[3]马瑞娜,张建政. 探索学分制培养体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4) : 106-111

[4]汪小飞. 基于教师学分制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4) : 113-116.

[5]王启钢.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教师培训活动效果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20,1: 64 -68.

[6]]鲁沛竺,张世财. 学分制推进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进修的实效化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 :32-34.

[7]刘婧,肖小芹.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路径探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33(2) :48-51.

[8]杨帆,杜迎春,杨娅楠,李蕊.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 253-254.

[9]刘予东,陈亚军,牛西武.积分制在教师管理与考核中的应用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2019,37(4) : 56-59.

[10]韦立霞.“积分制管理”: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高地[J].中小学管理,2018,(10) :56-58.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