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赵帅
三十团幼儿园 841006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自身特有的便捷性、资源丰富性、超强的观感性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广受好评,尤其是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应用。幼儿阶段的教育旨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快乐中引导和培养自我习惯和初步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幼师教学方式相辅相成,用有趣和创新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幼儿教学成果。基于此本文将简要研究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学,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的教学策略,以供后续教学参考。
关键字:幼儿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幼儿阶段幼儿的书写、认字等能力基本为零,且幼儿教育教学指标也是倾向于启蒙、与教育的教学方针。基于此阶段幼儿教学方式大致以幼师为主导,以画本故事导读、趣味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幼儿对于外面世界和外部信息的感知,实质上将幼儿的思维固化在幼儿园所设定的圈层内。基于此幼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主动的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媒介将丰富的视频、图片资源分享给幼儿观看。让幼儿既能感受到幼师的谆谆教导,也能开拓思维,在信息时代的海洋中寻找乐趣,进而提升幼儿教学质量,最终高效完成幼儿阶段启蒙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幼儿课堂趣味互动
幼儿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引导型教学方式,比如幼师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生活习惯时,主要方式就是幼师亲力亲为的为幼儿进行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此行为的优缺点,这种常规的教学方式只是幼师语言和行动的单一展示,并不能更深层次触达幼儿的心理。此时幼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将幼师无法展示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幼儿直观且全面的认识到此行为的必要性、甚至是危害性。比如幼师在进行“勤洗手”教学环节时,便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洗手视频,通过视频将洗手前手部细菌、洗手后手部细菌进行对比;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幼儿未洗手却吃东西,导致其生病拉肚子等情节。以直观地画面让幼儿意识到勤洗手的重要性以及不洗手的危害。视频看完之后幼师可顺势组织学生进行“我的小手很干净”课堂活动,促使幼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互动,也让幼儿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拓宽幼儿认知,一举多得。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
幼儿在生活中对于社会接触很少,其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无法真实看到和了解到社会的真善美,这种现象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引导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观念会让幼儿在后续的学习和成长中受益匪浅。基于此幼师在进行相关内容时,便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生活中发生的真善美事迹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式进行播放,以便幼儿能在自己认知和能力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动画内容、吸收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正确价值,并将其主旨思想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精神财富。例如幼师在进行“尊老爱幼”内容解读时,可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路人帮助老人过马路、社区工作人员给孤寡老人送去关心等视频,让幼儿在启蒙阶段就能学会去尊敬老人和爱护老人,进而逐步培养幼儿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巧用信息技术,实现家园教学步调一致
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幼儿教学内容在家庭生活中的延伸是对教学成果的肯定和支持。幼儿教师应该与幼儿家长针对教学内容通过微信或者其它信息技术媒介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促使双方都能及时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从而能够及时进行引导或者更正。比如幼师进行爱国相关内容解读,并在课后让幼儿录制”我为祖国唱首歌“视频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幼儿根据幼儿完成度对幼儿进行小红花奖励。幼儿通过幼师的奖励激励,会极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进而促进幼儿学习兴趣。同时此活动也能让幼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过程,让幼儿家长不仅能参与幼儿成长过程,也能在活动中学会与幼儿协助配合、促进幼儿与家长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促进家庭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为祖国唱首歌“活动,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让其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逐渐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节,为其成为祖国栋梁之材打下夯实基础。
结束语:
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此阶段承载着幼儿基础习惯的养成、基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幼儿教育模式也应随之而改变,信息化信息的丰富性、趣味性、色彩性等特征都给幼儿的视觉和心理带来冲击,让其对幼师想要传达的信息有去接收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逐步渗透,高效完成幼儿阶段启蒙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房欣. 论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教育增添新的活力[J]. 学周刊, 2021(9):2.
[2]尹南翔. 如何用信息技术为教育增添新的活力[J]. 小学科学:教师, 2021(16):11.
[3]陈伟. 浅谈如何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幼儿教育活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