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素养发展,落实科学育人价值
吴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玉龙湖小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国家的坚实力量,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持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刻理解和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结合科学课程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科学课程 核心素养 育人价值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发挥小学科学课的育人价值,即小学科学教育在传递科学知识、发展学生从事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就要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既包括科学知识的认知,也包括对其的解释及其应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蚕的一生》单元中,学生系统认识了蚕的幼虫、蛹、成虫等不同形态的外部身体特征,建立起蚕的身体结构与其生命活动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提升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能学习迁移、自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方面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自主学习能力。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二、深刻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课程观
科学的课程观,即要明确课程性质,提升科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树立关注科学素养培育、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功能的课程目标,创设纵横贯通、追求必要深度的内容整合、进阶设计的课程内容,开展关注学习方式转变、强化科学实践的具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式,坚持科学素养导向的、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
1. 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社会实践性、理论系统性、动态发展性等性质。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本质,进而确立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要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在学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跨学科概念,并应用于真实情境。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宇宙中的地球、人类活动与环境等共十三个课程内容;在其表现形式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学科壁垒,还原课程综合化的本来面目,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一是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二是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进阶起点)根据课程进阶结构安排学习,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循序渐进地建立联系,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与体系,从而提高科学学科课程观的形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分为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等部分。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评价任务的开发与运用,是基于概念理解考查学生是否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作出解释。综合评价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开发运用测评任务,需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努力创设学生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适度抽象和简化的真实的个人情境或者社会情境。在具体的、新的情境中,一方面能检验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相应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所学与生活的联系程度。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的角色将由教师一人发展到教师、学生、家长和有关科学课程方面的专家。这样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一种伙伴互相激励的机制;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只有深刻理解科学课程育人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课程观,立足学生素养发展,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S]2022年
[2]张会亮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科普研究2017.12(0):77-82.
[3]周硕林,李琳.新课标下小学科学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大众科技,2021.23(03):95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