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语文是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材内容深刻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还能够不断丰富其精神境界,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围绕着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开展,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学科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DOI
作者殷翠华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殷翠华

安徽省宿松县城关小学   246500

摘要:语文是小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教材内容深刻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还能够不断丰富其精神境界,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围绕着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开展,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学科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而小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根据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小学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由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了解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就会积极地探究开展教学的策略。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可以先运用趣味的情境导入教学,以此减轻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并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与信心。

一、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学生只有认识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内容,才能够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并以此进行有效学习。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认识丰富的汉字,也可以通过对阅读文本的体验,加深对汉字和运用汉字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与内涵,快速地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由此就可以为学生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阅读意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文本的知识,也可以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技巧,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机会练习阅读的技巧,也就无法掌握运用阅读技巧的方式,就会降低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就可以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并为学生提供练习阅读技巧的空间,由此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信心与意识,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阅读的习惯。这样一来,就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有限的。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意识,而教师也忽略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就无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样不但无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会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累积知识的效率,由此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严格筛选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偏小、心智不成熟,导致其学习和理解能力均有待提升,无法理解较为复杂和深刻的阅读材料。很多学生在阅读较难的材料后,自信心会受到打击,甚至会抗拒语文阅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学龄状态、兴趣爱好点以及认知规律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班级学生普遍喜欢的题材和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其阅读自信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理解,逐步锻炼其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以三年级的小学生为例,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能够理解一些蕴含人生道理的文章,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可以整合一些适合该阶段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阅读内容,如叶圣陶的散文或者朱自清的散文或者高考满分作文等等。这些阅读材料难度符合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与教材内容相互呼应,不仅起到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的作用,还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针对所选取的阅读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透过文字表面分析文章的主旨,逐渐培养其阅读思考和思维习惯,使其充分感悟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对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阅读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如若注意力不集中很难感受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中心主旨,在做相关习题时也无法准确进行回答。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专注力,教师首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使其带着目的和问题进行针对性阅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真正喜欢并爱上阅读。回顾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情况下课堂氛围较为严肃和紧张,学生往往在阅读材料时处于紧张状态,这对于学生理解并吸收阅读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可见,良好课堂阅读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三)注重传统文化渗透,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又会对后人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作用。语文阅读内容反映的是作者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同时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作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这也是核心素养理念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设置阅读章节的梯度性。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座老房子的故事:老房子的年龄已有一百余岁,但它在他人的帮助下一直没有出现过塌陷的情况。此故事诙谐幽默,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故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眉批来表现揣测的内容,暗示学生应整合故事的情节、图片以及题目推断后续情节。教师要注意设计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重视课文的眉批,可在学生阅读以后让他们合作探讨,分享自己做出如此推断的理由。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推测,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学会以下阅读方略:推测故事情节需要根据文章的主心骨,而不是无端地推想[3];要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实施有理有据的推测。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方面,还体现在其对语文学科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目前很多的考试题目来看,其更加注重对学生文章理解能力的考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日常点滴积累中不断提升,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应用更具互动性、更具有效性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充分表达观点和看法,实现小组成员思维的碰撞,从而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教师布置的阅读问题,有效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互动和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阅读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后者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要。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和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和品质,教师可以从严格筛选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方面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何乃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2021(38):38.

2]闫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38):40.

3]林子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38):4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