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陈鸿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 湖北省恩施市445000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德育融入审美教育。因此,做好德育才能和智育、美育等联合起来,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联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师要能看到德育教育、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价值,结合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灵活地融合进教学中,为音乐教育、德育教育的共同进步提供条件。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策略
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能够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逐渐培育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点滴小事做起,将德育渗透进音乐教学的细节中,让小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明白事理,规范德行。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将德育有效地渗透进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去,把音乐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品德养成的重要阶段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学生角度。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而言,他们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音乐课程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学生接受美育的主要途径。在音乐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审美意识,这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开发出音乐教学内容中的德育价值,让学生接受智力与品德的双重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2)课程角度。从课程角度而言,现阶段的音乐教学正处于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是打破音乐教育边缘化、呈现音乐教育价值的重要时期。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歌唱教学和理论教学,这样的课程结构是不完善的,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是歌唱与鉴赏结合的教育,德育内容的开发和渗透弥补了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升了音乐课程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让美育的价值充分体现,同时也有效推动了音乐课程创新改革的进程。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1结合教学内容,发掘德育素材
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感受、体验、鉴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审美经验、生活经历以及心理特点,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贴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去发掘德育资源,确保德育资源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从中国地理、历史和民俗文化中发掘德育资源,结合人文、地理、历史和民俗知识,诠释民歌与地方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去发掘德育素材,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感情。
2.2注重背景讲解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音乐创作背景的分析,让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更深人地对作品进行感悟。尤其是在教授革命歌曲时,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在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情感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历程,从而对祖国和民族文明有一个基本的认同,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国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学习国歌是为了多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热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为学生播放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永不言败的抗日将士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在艰苦的环境中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人民。让学生了解作品内涵并对歌曲的情感进行感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爱国意识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国歌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2.3触发充沛情感
情感的触发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必然需求,音乐的演绎本质上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过程,是外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要将思想与情感化作歌声,结合演唱的技巧,让歌曲的内涵得到更加明确的体现。教师为了触动学生内心沉淀的情感,必须要将歌曲中的情怀体现出来。无论是对于幸福生活的歌颂、对于自然的崇拜,或是对国家人民的热爱,都可通过歌词以及演唱技巧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才能在演绎歌曲时有更加充沛的情感。为了触发情感,教师在领唱时可用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去触动学生,同时通过播放大自然的美妙影像去触发学生内心对于自然的亲近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未被激活、尘封的情感,如同沉静的湖水,只有丢进一块石头,才能出现涟漪。而教师的眼神、动作以及歌曲的歌词,都是能激起涟漪的石头,是能够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情感波动,并随着情感的起伏产生表达欲望的元素。情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为每首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与思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要融合歌曲中的思想、情感、理念,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要传达的意识,只有产生共鸣,才能精准演绎。
2.4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只有自己对国家、民族以及事业充满热爱,对真善美有积极追求,才能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将它运用到教学当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用认真的教学态度向学生传授丰富的音乐知识,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在衣着仪态上要端庄大方,在谈吐和内涵上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应注重立德树人,教师也应以学科的育人价值为立足点,运用多种策略挖掘德育资源、运用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体会音乐艺术的同时自然地受到思想道德的引导和熏陶,进而提升思想认识、塑造良好认知、践行良好行为。
参考文献
[1]许丹睿.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J].幸福生活指南,2022(12):0101.
[2]危嫣如.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J].黄河之声,2021(12):133.
[3]殷玉来.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初探[J].新课程·上旬,2021(1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