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究
刘欢
敦化市官地镇中学校 133722
摘要:在大单元的教学视角下,本文深入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通过精确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以及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效推进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大单元视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有效明确大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明确并精准定位单元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特点及教育原则,设定具有针对性和整合性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特点和内涵。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梦想、自我认知及初中生活的规划进行整体性学习。首先,设定单元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理解梦想的重要性,学会规划初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并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解构与整合,如通过“开启初中生活”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梦想始于当下”则激励学生树立梦想并付诸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梦想与现实的联系,理解规划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提升。同时,通过单元复习与测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能力。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还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以单元任务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学不仅是灌输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尤为重要。教师应构建任务导向的教学框架,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索、深度思考,从而提升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设计有挑战性且不至于挫败的子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以九年级上册的“和谐与梦想”单元为例,教师可将大单元主题定为“共筑中国梦,促进社会和谐”,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者与梦想的实践者”。此任务可细分为四个子任务:
1.知识初探: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形成对“和谐”与“梦想”的初步理解。
2.社会现象分析: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案例分析,观察社会中的和谐与冲突,思考个人梦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主题研讨与创作: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创作演讲稿、海报、短视频等,表达观点和创意。
4.成果展示与反思:学生展示作品,分享收获,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四个子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学习单元知识,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度参与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谐”与“梦想”的内涵,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和谐的建设和个人梦想的追求之中。
三、精心构建大单元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情境的巧妙构建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精心构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在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校园没有了规则,会怎样?比如,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图书馆里大声喧哗,甚至随意插队、不遵守上下楼梯的秩序等。这样的情境描绘,能立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规则缺失所带来混乱的深入思考。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中来。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班级规则,然后选取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最后全班共同投票选出最合理的规则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到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还能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和应用规则。通过这样的情境构建与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单元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灵活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大单元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设计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与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互补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社区志愿者、环保倡导者、公益组织成员等,通过模拟社会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责任,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履行这些责任。他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和素材,为角色扮演做好准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管静.大单元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24,(33):83-85.
[2]徐素文.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探索[J].求知导刊,2023,(3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