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西洋作品教学中
陈紫薇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830049
摘要:目前,课程思政的整体实施方案尚未成熟。本人在近年来的音乐教学基础上,整理出了若干实践理论与方法,通过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把音乐教学思政的理念充分渗透到钢琴专业教育之中,试渗透到各种艺术教育环节,从音乐与美术课堂教学中入手,目的是建立起完整的音乐以美育人系统,从而产生整体协同教育效果。该文由乔羽作词,本文以乔羽作词,刘炽对创作的《我的祖国》和斯美塔那创作的标题音乐交响诗《我的祖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并以为例具体说明了怎样将教学思政思想纳入到西历的作品教育之中。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的祖国,斯美塔那,西洋作品
如何找到音乐教学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工作重要思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功能。将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强调一个原则,就是遵循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的规律。学生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法律。
为此,必须做到三件事:第一,自然融入音乐元素。将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音乐人才培养水平,将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嫁接到音乐教学中,避免强硬牵强,避免思想政治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音乐知识变成内外“两张皮”的不当效果。二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出发,做到严谨细致。要求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要以自然融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透彻、准确地理解理论,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思想。他们必须采取务实、认真的教学风格,不能散布谣言或含糊其词。第三,学会锦上添花。一堂课的长度,多少时间合适,融入多少思想政治成分?如何把促进各族人民对我党的理论体系与音乐教育联系起来。思想政治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适当的思想政治内容的课程才能发挥适当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以1956年乔羽创作、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和浪漫主义时期北欧民族音乐流派代表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为例。从音乐作品创作的角度,从音乐的背景、结构、表现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增强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何利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要坚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
《我的祖国》该作品成于1956年,是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曲,1959年由郭兰英是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演唱的一首歌曲,乔羽最初为该歌曲作词时,将歌曲名称定名为《一条大河》,发表时改为《我的祖国》。因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感动人心,在当时电影还未全国播放完时,就已引起轰动,在大街小巷争相传唱。
歌曲的歌词为分节歌,共三段。
第一段描写景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那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床上的白帆”。先是开篇五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风景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当时民众内心的丰富和饱满的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接着歌词唱到,“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从一个简单的美好生活的场景下,从“点”入手,描绘一个单一场景下的美好生活;抓点促“线”,从“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丰收场景支撑听众想象许许多多的丰收喜悦的画面;以线带“面”,在富饶宽广的土地上的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明媚的天气和风景,更是内心的充盈感。
第二段描写人物:“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又是中段的五句词,将年轻人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拼搏。这正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歌词与前段相呼应,我们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长大,且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段紧扣主题,该歌曲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歌词紧紧围绕着剧情相关的故事。“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委婉动听的曲调,引人入胜。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克服极其艰难的条件,坚守阵地,顽强的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歌词温暖人心,充满爱国情怀。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正义而战。正是先辈们的辛勤劳动,建设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精神上相互依靠,形成了人民的凝聚力。 ,团结奋进的坚强精神纽带。
《我的祖国》中一句句歌词一直在描绘着令人向往的画面,生活在这片丰饶土地上的人们勤劳和勇敢,无畏苦难险阻一步步攀登,努力奋发通向幸福和美好。以这样的生活来给电影《上甘岭》中战争的血腥和残忍给予侧写,战士们努力奋战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生活。最终唱出了,正是因为人们的努力奋发,才创造了歌词唱到的这是我们美丽强大的祖国。
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北欧民族派的音乐家。斯美塔那自幼时开始学习音乐,就展露出无与伦比的天赋和才能,他不仅学习钢琴还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技巧。即使繁重的音乐学习依旧不能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在他年仅十九岁时,就已经形成极具民族特征的音乐创作风格,当然他的演奏水平也未落下,学习作曲技术也帮助了他成为了当时诠释肖邦作品最为完整的钢琴家之一。他在捷克开展了一系列音乐活动,为捷克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础。
《我的祖国》作于1874—1879年间,这时斯美塔那不幸遭到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致命的打击--耳聋,他以他生命的光华为音乐创作的养料,且在音乐中更加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不仅仅是深刻的爱国主义支撑着他,更是他心态上的乐观与开朗。
该曲1882年11月5日在布拉格由捷克爱乐乐团首演,以后的每年“布拉格之春”的第一天(5月12日)一定演出这首动人心魄的曲调。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这部作品由六首交响诗构成六首作品题材选自不同的内容形式:
第一首歌《维舍拉德》,相传在伏尔塔巴河畔陡峭的悬崖上——维瑟拉特城就坐落着这座城市,它是捷克人祖先的居住地。民族与布拉格历史的起源 维西拉特市已成为捷克人民心中民族独立的象征。
第二首歌《伏尔塔瓦河》描述了伏尔塔瓦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伏尔塔巴河是自南向北流经波希米亚注入埃尔维河。乌尔塔瓦河将布拉格分成两部分,沿河陡峭的悬崖逐渐消失在远处的荒野中。”
第三首《莎尔卡》题材取自于捷克的“姑娘之战”。
第四首歌《波西米亚的平原和森林》描述了斯美塔那来到住在东北阿布肯尼察山脉的女儿家周围的自然景象。河床越来越宽,河两岸涌来的水狩猎号角的声音、阳光的回声和精灵的舞蹈。水流沿着圣约翰峡谷流过,河流流过岩石,海浪拍打着。轻松的布拉格,到古雅的比塞克拉特。”此曲是e小调,大量运用了小提琴、双簧管、圆号、长笛、及许多其他木管乐器。在竖琴华彩后结束此曲。
第五首《塔博尔》题材取自于著名的“胡斯战役”。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带领民众反对天主教宗教制度和德国的侵略,努力推进宗教制度的改革,为国家自主独立而奋斗。天主教会无法抵抗,于1945年以教堂舞弊罪名处决了他。在击退德国教皇5次十字军攻击的扬齐斯卡的领导下,他持续了15年的胜利,捷克人民将记得他。
第六首《布兰尼克》与第五首《塔博尔》题材都取自于著名的“胡斯战役”,根据传说而作。
本稿以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为蓝本,在作品中,并列曲形式和多个乐章主题的变形使用,都是该交响乐结构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对三部曲及组曲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和特殊处理,细致地表现在作品的各个部分。结构中,古典主义火星火星体系及可持续发展,可变和声的应用,音乐作曲家斯美塔那在bohemian对民族语言的爱情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融化,所以无论是在材质选择语言的应用,表现出民族情绪中结构形式的巧妙的布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交响诗创作交响诗形式对他对爱情的不懈探索。
(一)《黄河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由任庆宗、邱望华、刘壮、盛立红、石秀清、徐飞星于1969年改编成音乐会。 1970年5月1日,在指挥家李德伦的指挥下,钢琴家尹成忠与中央乐团在北京体育馆首演了《黄河钢琴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大概大量运用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影响,其史诗般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层次丰富,艺术威严。境界也是不言而喻的,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音乐会。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典钢琴协奏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斗志激昂的旋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面貌。
(二)格里格--配乐《培尔·金特》
格里格是挪威著名作曲家,挪威国立音乐学院的代表人物。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作品、管弦歌剧音乐、声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小品大师,他创作的音乐小品委婉、温柔、清新,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感人至深。格里格留下了钢琴小品《抒情诗》、大型音乐剧《抒情诗》等优秀作品。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皮尔·金特组曲》。本文主要探讨管弦乐组曲《皮尔·金特》中的《索尔维格之歌》。从艺术处理、格里格的作曲技巧非常出色,作品风格融合了挪威民间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对歌手和观众都具有文学和音乐的启发作用,可以培养良好的鉴赏力和感染力。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必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收集把握民族问题、完善党和民族工作形成的重要思想,是加强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
授课教师可以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对教学思想和政事的理解和认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音乐的知识性和人性教育可以并重。教师要负责培养人才,参与教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研究活动,营造教学课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改革的浓厚氛围。音乐教学与教学的思想政治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通过课程的思想和政治内容,将政治认同感和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固有知识和技能传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爱国心,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