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构建探析
谭锦添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启蒙与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学生应该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与素养。近几年来,随着教改工作的大力推进,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下,生活教学法应时而生,已被广泛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为此,本文对如何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生活化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生活化背景 小学美术 构建
引言:大部分的美术作品都来自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其具有很强的美术性、情感性和文化性,可以说其是一种对人类生活场景的高度总结,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在美术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在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课中,开展美术课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从而获得与之相对应的美术绘画灵感,并赋予美术作品情感之美与灵动性。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及时运用“生活”的方法进行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表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必要对“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构建”这一问题的具体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为了提高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老师就应该在课堂授课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能够帮助课程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小学生天生好动、贪玩、想象力丰富,因此,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也相对较高。但是,学生们对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兴趣不足,如果要想激活学生的美术学习思路,老师就应该在与课程内容、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环境。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生活与知识结合起来,并与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们在一个科学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小学习美术,从而让学生们在一个科学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美术,从而培养并加强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和积极学习的意识[1]。
例如,老师在教学小学美术湘美版二年级下册《民间玩具》时,由于玩具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是学生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很少有能够仔细地观察玩具的构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看一些比较普通的玩具,并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玩具的构造和外形,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玩具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比如,利用生活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术。
二.巧妙运用生活材料,培养美学观念
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材料,比如蛋壳画,叶子标本,纸捻,小石头,这些都是美术课堂上的亮点。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创造性,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一个塑料的瓶子,经过同学们的处理,变成了一个或实用,或精致的小工具;用废弃的纸壳制作成各种造型的面具和模型;用色彩丰富的包装制作出富有创意与想象力的美术品。除此之外,地方文化和节庆习俗也是一种具有鲜明色彩和魅力的教育资源和材料,它既能充实教育的内容,又能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地方民俗,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操。一方面,由于各地的节日习俗不尽相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逐步地进行教育;同时,也能将家乡的风光、民俗、特色工艺、民族文化等珍贵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甄选与整合,让学生能够运用美术与绘画的知识,来表达学生对世界的认识[2]。
三.对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就是将课程与生活相联系,所以,它在将生活化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中的时候,必须要将生活化的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使生活化的资源发挥出对美术教学的正面影响。要想真正地运用美术教材,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必须要有真实生活资源,但在选择真实生活资源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更多地选择与小学生有关的真实生活资源,不然,它的积极意义就无法体现出来。比如,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真实生活资源,应当是与动物园、游戏等有关的,如果选取与其年龄不匹配的生活资源,就不能实现对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激发。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生活中的现象,捕捉到与美术相关的因素,比如过年所张贴的窗花,商场中的展览画报,乃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含有美术元素,这些现实生活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3]。
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真实素材,还要创造特定的生活场景。不同的小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别,而且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记忆也比较模糊,这就需要老师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创造特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们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美术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美术元素进行播放。在小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之后,让学生发散思维,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美术元素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并积极与教师展开配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提高美术课堂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艺术源自生活,缺乏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往往是难以打动人的。教师要利用好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进行美术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术,并学以致用,将美术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美术教学中营造的艺术气氛,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爱上艺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