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勤
亳州市谯城区市府小学
摘要:作业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最基本的、非常难得的独立学习活动”。它既能使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还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一种依据。教师紧紧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统筹设计课内外学习活动,促进“双减”工作落地,进一步减轻学出的课业负担;为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把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减少无谓的繁冗浪费;使作业真正服务于教学,使之在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都有益处。
关键词:双减 核心素养 减负增效
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好好学习”的理解都是,上课要好好听课、记笔记、做练习,下课后要好好写作业。学生大多数时候是“被学习”,作业作为学生自主、自在、自为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得到认识和挖掘,当学习满是单调、重复、无效的抄写和操练并被教师和家长耳提面令,上了一整天课,疲惫不堪坐在书桌前的学生对学习的观感和态度自然不会好。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如何有效减轻?怎样布置作业才能更好地做到“减负提质增效”呢?
一、控制作业总量
对于作业总量的落实,我建议①可以授权班主任作为每天作业数量监管的第一责任人,由学校整体把关,平衡各学科之间的作业数量。②建议实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分门别类、分层布置,加强作业布置的控制力,使减负从教学源头得到落实。每元教学内容、课时划分的确定,可由实施中的学(年级)组长带领组内教师共同商议;按单元整体教学要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可分为基础作业、分层作业、主题探究作业③班主任对一天的作业总量进行总体审核、控制和协调,并对各单元的整体作业进行综合设计。
二、优化作业设计
下面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周长”为例,说明整体的单元作业设计安排。
1.基础性作业
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作业,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编写。
以“周长”单元前二课时为例,其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及时间安排如下:
2.分层作业
提倡趣味性、创新性、拓展性、挑战性的作业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这不仅使学困生有了基础的巩固和再次练习的保证,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更大的挑战,中等学生有了发展和进步的思考空间。
(1)巩固性作业
例如,“我是小小测量员”的巩固性作业可以在学完“什么是周长”后设计出来,以便更好地巩固对周长的认识。
在生活中挑选物品,先对其周长进行估价,然后对其实际周长进行测量,最后进行绘画。
(2)挑战性作业
富有挑战性的作业,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的智慧型题目。例如,在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后,为了帮助学生理清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可以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的挑战性作业。
3.主题探究性作业
以单元主题为基础,设计有主题、有探究、有针对性的探究作业,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比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呢?鼓励孩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一画,写一写。
三、创新作业评价
坚持科学有效、改进成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评价作为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手段。我想,只有把“评学”变成“评学”,再变成“评学生”,还学生以评价,学生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促进。
1.评价认识: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
从重视作业结果到重视作业过程,从甄别学生学习情况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以学生发展为评价目的,自觉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比如下面这张图的学生作业,就看到老师评价认识的变化。
教师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立足于学生,着眼于现在,又对过去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更能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坚持用学科对人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2.评价主体:从“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
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多元评价”,都可以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下面,我们以“分层作业”为例,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比如让学生自我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自评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业分层完成,在家里的校群里分享,有手机录短视频的方式,当一个小老师。
其次,通过观看同学们的讲解视频进行互评,对于评卷者来说,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发,分享同伴的智慧,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借鉴。对于被评价者来说,他们不仅在视频讲解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3.评价方式:从“对错评价”转变为“有温度的评价”
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而在于把学生的视野、角度和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深度,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业评估时,不能只盯着作业做得对不对,还应该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态度、数学思想方法等放在完成作业上。
评价中,我们尽量进行多元化的批阅和标注,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进步,如我喜欢你的方式、我喜欢你的色彩搭配等,用鼓励、肯定的批语进行赞赏,或用有趣、生动的画面或符号进行反馈,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近,也能更近距离地与学生交流。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要肩负起为学生做好引导工作的重任,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探索有效、有用、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能够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乐于走进数学、学习数学,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到作业设计中,更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意义,是我们每一名数学老师都应该去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