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探析
张荣俊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八大家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方式。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实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制作课件
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学课件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乘法的运算”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像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乘法算式。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游乐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加法计算游乐场中的总人数。接着,展示一张超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乘法计算不同商品的总价。最后,展示一张包含不同乘法算式的表格,让学生用乘法计算它们的总和。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运算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效果展示乘法的计算过程,将实物去除,只留下乘法算式。在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时,将不同的乘法算式放在一起,并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FLASH的闪烁功能,突出显示乘法算式的特征,从而引出乘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尽可能确保其形象生动性,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课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软件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维模型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观察三维模型,学生可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和角的关系,并发现其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施微课教学,促进学生自主预习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我们可以实施微课教学。微课预习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微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然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学习任务单,以便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制作微课件,以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确保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预习。
以“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车轮的周长与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测量得出圆的周长与其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微课件,获取相关知识,并通过回答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完成后可以继续学习扩展的相关内容,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微课教学,教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和问题回答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顺利完成自主预习,并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搜索教学资源,并结合多种资源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有趣的视频、欢快的音乐、生动的图片等展示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在图文并茂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幅情境图:一幅是秋天丰收的场景,显示当时气温为18摄氏度;另一幅是冬天大雪纷飞的场景,显示当时气温为零下18摄氏度。虽然两个场景的气温都是18摄氏度,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同样地,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情境图,展示学生起床、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场景,并在每个场景旁边显示具体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时间知识,准确地计算每个活动所需的时间,从而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借助网络资源,创设数学文化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创设数学文化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搜集和整合相关的数学文化素材,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情境,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数学游戏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介绍他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和对数学的杰出贡献。通过创设数学文化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几何图形教学
几何图形的概念和公式往往比较抽象,这使得一些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和记忆几何知识,而无法做到灵活运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来改善几何图形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同时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以“圆柱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图形与直观的物体相结合,例如圆柱体形状的灯笼、蜡烛和岗亭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图片展示圆柱体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由哪些面组成,上下两个面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等。通过课件视频中的动态展示,学生对圆柱体的特性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直观地演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将相关公式和定理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他们的灵活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便捷、高效、真实、生动、灵活、自主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林花.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J].求知导刊,2022(16):72-74.
[2]何会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3(0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