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丁继伟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习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难以统一,教学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鉴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分层教学法灵活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引言
所谓的分层教学,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固定,无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又存在观念和个性方面的差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同的内容传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差异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有必要采取分层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又名分组教学,在具体运用时,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对他们进行分组,将综合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对各组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引导不同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讨论、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发展。在分层教育法下的数学课堂,会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教育,既有利于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在当前基础上获得有效发展,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在适合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任务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则能获得更有效的竞争,促使他们的各项潜能可以获得有效释放,有利于他们为了的学习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科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小学数学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
2.1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使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根据分层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在进行目标设定时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最近发展区内的作业来实现学生的个人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互动,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在整个教学阶段,教师要按照周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测评,以调整教学目标和学生层次,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2.2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而且是教学形式实施的核心对象,要想顺利高效地展开分层教学活动,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同时,对他们数学认知、理解能力及性格特点进行统筹考虑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科学分层,只有这样,分层教学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同,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不同,布置的课后练习也不同,只有学生体现出了应有的层次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分层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与班主任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沟通,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参照对他们进行分层,同时分层也要针对他们的学习基础进行。最后,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比例分为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分组之后要选取小组长,负责对组内成员学习进行管理,带领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变化,并对小组成员的结构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
2.3课堂提问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进行探索,使学生在经历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的前提下,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学生在探索各种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问能够制造认知冲突。小学生对世界万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况下,更愿意主动探索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层次化问题,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索答案,掌握各项基础知识。
2.4关注课后学习,进行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的关键载体,立足“双减”政策,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应当精简高效。以往,教师往往会为全班学生布置同样的课后作业,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完成,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难以通过这类比较基础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课后作业的效果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能够使学生完成符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作业,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针对A组学生,可设计难度系数较大的挑战性作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针对B组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应以难度系数中等的巩固性作业为主,融入少量难度系数较大的作业,使他们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自我挑战,感受到挑战自我的乐趣,提升数学学习兴趣。针对C组学生,要设计基础性作业,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5对考核评价进行分层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考核与评价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时,也需要对考核评价进行科学分层。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效时,教师不能采用同一张试卷进行测评的方式,这样难以兼顾到学生的特殊情况,对后期优化调整的教学工作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因材施教理念不断发展与落实的今天,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成了大趋势,数学教师应善于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了解与观察,根据对学生兴趣发展、思维水平等方面的有力分析,剖析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展开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不断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自我调整与发展的空间,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高雪,毕迎笑.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教学,2019(23):45-46.
[2]缪宏芳.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生,2019(12):55-57.
[3]张兰英.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2019(2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