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施元 刘佳
穆棱市福禄乡光明小学
摘要:根据“双减”政策,小学美术教育应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秉持科学的教学理念,通过美育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促进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以达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学过于强调传授绘画知识技能,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失去了理解和体验美术的权力。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不利于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力的发展。此外,在应试环境下,学生长时间处于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对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愉悦性,减轻学习负担,避免过度强调专业性和严肃氛围。
另外,当前小学美术课程忽视人文知识和素养教育,导致学生只追求美术知识技能,形成概念化的认知。然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人格塑造,符合核心素养培养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提升到美术人文学习的层次,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感性原动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愉悦感
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愉悦感。由于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量主要通过视觉获取,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加强直观教学非常重要。现在,许多美术教师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了现代信息化手段,如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微视频等,使美术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过年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让他们感受浓厚的春节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穿插手工艺品制作的内容,让学生对民间工艺有更多的认识。在学习剪纸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红纸和剪刀,并播放具有传统意味的古筝音乐,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们看到老艺人几下简单的裁剪就能将一张普通的红纸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赞叹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示范一些容易掌握的剪纸方法,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剪纸作品,并相互欣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剪纸和年画的起源,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愉悦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美术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2.以人文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小学美术教学应以人为本,通过人文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人文方式是一种以主体体验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式,与科学领域中的理性分析和论证方法不同。在美术教育改革中,特别要重视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诉求。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积极参与美术课堂。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塑造学生内在审美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课堂导入环节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适当运用情感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对折剪纸》时,教师可以以充满情感的方式开篇:“我们都有快乐的儿时记忆,特别是在温馨的佳节,如春节时我们会贴窗花、春联;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这些活动既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又代表了祝福之意。这种融合了情感和思想的文化就像一颗根深蒂固的种子,扎根在国人心中。今天我们学习古老的传统技艺对折剪纸,让我们感受这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寄托方式吧!”适时运用人文方式进行情感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空间,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更有利于渗透人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艺术中得到熏陶,对学生情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3.利用废旧材料,体验美术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打开学生的艺术天赋,增加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乐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样的美术创作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美术的趣味性,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
例如,在《变幻无穷的形象》一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创作各种形象,以体验美术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以废旧材料创作的艺术品,如废旧纸板拼贴画、废旧塑料瓶雕塑等,引导学生思考废旧材料可以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利用废旧材料创作自己喜欢的形象,可以是动物、人物、植物等。学生可以选择废旧纸板、纸张、布料、丝线等材料进行拼贴、绘画、编织等创作方式,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废旧材料变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技巧和指导,如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拼贴、如何运用色彩和形状表达形象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展览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废旧材料的美术创作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4.作业精心设计,提质增效
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美术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紧紧围绕“生活”和“实践”两大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生活中的线条”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作为创作对象,利用不同形式的线条勾勒出场景的样子。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线条创作另类的肖像画,画出家人、同学、朋友、教师等的形象,看看谁能画得最传神、最有创意。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的认知,同时为学生完成作业注入强烈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活学生的美术认知和实践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师海悦."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策略探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2(12):2.
[2]李志红."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的多元化教学[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