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王敏
贵州省天柱县坪地镇小学 556602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提升儿童阶段的幸福感。儿童期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认识、观察、记忆、思维及语言等方面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一、唤起学习乐趣和成功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的参与过程中缺少不了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和支撑,而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肩负着筛选、吸收个体乐于接受的数学知识的任务,并且情感还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激发与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像分数、方程这类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们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无趣、乏味,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入和巧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如通过演示实物、片、放映录像、播放录音、讲故事等形式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的描绘、环境的渲染、想象启迪,以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乐趣感。此外,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的练习环节出一些较为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感,题目的设置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循序渐进做题,感受到做出数学题目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摆脱做不出题目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厌倦感。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中能体验乐趣与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不用再花费更多课后的时间和精力去上校外机构的数学兴趣班,从根源上就能够解决学生过重的课外辅导机构的负担,从而有效达到“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
二、开展游戏互动练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环境下,当堂完成数学练习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并且如果数学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得巧妙,那么这些练习题在学生们的眼中就不再是负担,而是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堂观察发现,现有的数学练习题难以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数学训练环节的积极性,制约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往往反感做题、不愿做题的原因并不在于题目的数量太多,而是因为做数学习题的过程太过乏味。如果将数学课堂练习换成互动小游戏,那么再多的训练,学生们也都会乐意接受。真正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让学生自愿、乐意参与到数学题目之中,而不是采用一贯的“题海战术”。因此,课堂练习环节题目的设计和呈现的方式就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现如今每个教室中都配有电子互动屏幕,并且也都配备上了希沃白板。数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使用希沃这个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希沃白板中有很多小游戏,只需要教师在各类游戏模板其中加入数学知识和答案即可,制作过程也较为简单。比如,以《时、分、秒》教学为例,就可以在希沃白板中设计拨动钟表、限时抢答的小游戏,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十分有效。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了各类互动小游戏,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参与,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班级内的学习氛围也很浓烈。可见,设计游戏互动式的数学练习题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出小学生们高涨的数学答题热情,从而消除课堂中生成的不良情绪。
三、突破作业管理,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1.设置分层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作业布置搞“题海战术”,“机械化”,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学习倦怠,甚至“厌学”,学生一旦形成“厌学”心理后,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更难了,付出的心血就会更多了。
因此,布置作业除了在时间数量上认真考虑外,精选作业内容,分层设计作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与基础扎实的学生应该布置不同的题目,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作业,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只做基础题甚至是教师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的求知欲,又降低了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厌学情绪,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水平等实际情况,拟设三层作业:第一层是鉴于后进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作业多为基础性的知识点,如整数间的加法运算,易于其更好地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则。二是针对中等生,多为一般三位数加二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运算。三是对于学优生,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可以是复杂的三位数的加法运算,四位数的加法运算,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教师灵活的教学安排,可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得到共同的有效发展。
2.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学科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知识迁移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可灵活整合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打破以往界限分明的传统数学作业,发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不同科目知识间的迁移,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作业:“同学们想必对小数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请写一篇以“身边的小数”为主题的数学日记,将自己几天或者一周内所遇到的关于小数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呈现。”这样,与数学相结合的跨学科作业形式,在锻炼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学生投身学习活动的强效催化剂。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用心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设计游戏互动练习,突破作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感,才能够有效促进他们形成学习动机,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从减负的角度看,如果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兴趣与意识能够提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明白、学透彻了,那么课后就不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或辅导班来进行学习效果的巩固,甚至无需存在,这样能够从根源上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武慧芸.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2(04):154-156.
[2]程光华. 巧设课堂创新思维培养兴趣——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课堂有效教学[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18):2.
[3]程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 新课程.小学, 2022(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