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李纲
仁寿县大化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科教师都意识到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也都纷纷走上了积极创新的改革道路,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必修学科,语文课程所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培养学生进步、成人方面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一、以生为本,加强班级交流互动
高效的培育需要有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收,课堂的气氛比较低沉,学生也难以获得参与感。因而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要时刻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不能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例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木兰诗》这篇古文时,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延伸学习。众所周知,这篇古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典型性,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是十分有魅力的,为了使学生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故事背景,也为了加强学生们对于花木兰的认知,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开展了“讨论小课堂”,教师就本文内容与学生展开了以下探讨:为什么花木兰要替父从军?她又为什么要男扮女装?我们能够从她的身上看到哪些美好的品质?之后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在谈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基本能够将主要内容回答出来,都能够意识到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允许女子从军,但是木兰家中无子,父亲身体不好,所以她只能女扮男装;可以在木兰身上学习到孝顺善良、有情有义、不贪权财、吃苦耐劳等等优秀品质。
二、积极拓展,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光靠课本教材上收录的内容还远远不够,也无法做到全方位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开展一些具有较高教学意义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也能够带给学生们更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们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得到进步。
例如,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更有代入感,也为了学生们可以真正认识到这篇文章的内涵所在,教师就在基本传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次辩论赛活动。学生们主要是分为两个阵营,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说更重要;反方认为:做更重要。教师按照学生们的座位情况分成了两大组,并由学生代表进行正反方的抽签,在学生们选好辨方后,就开始了五分钟的讨论环节,随后正式开始辩论比赛。大家都十分投入,也“对战”得非常激烈,正方学生认为:做了事情,如果不说出来就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是误会;只有说出来,才能吸取更多他人的建议,才能从其他方面来思考问题,如果自己只是闷声做事情,就可能会导致走错路;反方认为:光说不做会降低被人对你的信任值;实践才是硬道理,纸上谈兵只不过是空谈。学生们在拓展中进一步加深了认知,也使得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摒弃陈旧思想,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过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摒弃陈旧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所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语文兴趣教学提倡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正是这一点。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人来进行语文知识的表达,这样一来就可以及到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又能迫使学生通过游戏更深入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善用多样化评价,给予正面肯定
不管是哪个时期的学生,教师都应将评价的语言艺术纳入自己的能力范围,保护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都是教学评价不可缺少的,而教师积极、积极的评价,也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时,若仅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简单的肯定,则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漠不关心和漠不关心,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使用多种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冷漠和漠不关心,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使用多种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被肯定,并且效果很明显,从而获得更好的自我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的领悟,他们一开始会明白鲁迅的用心良苦,后来也会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对现代中国落后传统的批评与嘲讽,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领悟,也可以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不管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大是小,是特殊的还是平凡的,教师们都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并且对他们的反馈给予正面的肯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样,初中语文的课堂就会变得高效起来。
总之,要想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日常中多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柯兆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课内外,2019(35):92.
[2]刘广平.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1,(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