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
黄丹婷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强化练习环节,优化课堂作业设计,的确可以斩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迎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未来,各一线教师都需要认真优化课堂作业练习的布置,重视练习效率的提升,如此才可以打造更高效的课堂环境。本文将结合着双减政策背景,以“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这一话题展开科学的论述和介绍。
关键词:优化课堂作业;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与方法
引言:数学在小学阶段属于十分重要的科目,同时小学数学属于兼具“理论”和“逻辑”的学科之一。在课堂现场,教师对练习工作的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成效。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各一线教师需要切实关注优化课堂作业的各项举措并积极推进和践行,以此提升课堂的整体练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存不足
1.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差异性不足
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布置上极度缺乏差异性,引导所有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那么最终这些练习将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需要。不可否认,统一的课堂作业的确可以压缩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总投入时间,让教学过程得以简单化地推进,但立足学生平均水平设计课堂作业,会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为题目太简单而认为没必要练习,进而轻视学习,还会使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评估,认为已经什么都会了,没有必要练习。
2.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趣味性不足
小学生对富有趣味性的事物往往会更好奇一些,更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去仔细研究,所以如果在布置小学数学课堂作业时,教师可以融入趣味特色,往往就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被吸引过去,但事实的情况是,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设定的课堂作业不够有趣,无法让学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3.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远离生活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为更好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应该立足学生在平时经常会接触的各类生活场景作为基础,展开有效的作业设计,但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立足主教材知识点,并不会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效延伸,所以他们布置的作业总是远离生活,这样的作业哪怕学生完成得很好,也无法助力他们提升个人水平。
二、优化课堂作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的策略
1.关注学生差异,提高课堂作业的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课堂作业设计的传统理念,明确“完成课堂题目回答”并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练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在不停的科学练习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因为不同学生本身的基础水平不一样,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不同,所以教师需要结合着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学情,设计具有差异性的课堂作业,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围绕《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设计课堂练习题目的时候,针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引导着他们写不同数字,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中等生,教师可以布置“请写出万以内最大和最小数字”的题目,对优等生,教师则可以设计混合型的练习题目,比如说可以设定万以内数字的延伸知识点,提出“万以上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通过这样差异式课堂作业的布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逐步练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兴趣,提升课堂作业的趣味性
如果小学数学课堂作业是富有趣味性的,往往就可以让学生更全方位地投入到作业的完成中,因为作业激发个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设定作业之前,教师需要先跟学生们沟通和交流一下,了解一下他们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再立足学生喜欢的方面展开作业设计,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升。
比如在围绕《倍的认识》一课展开教学之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大家画一副跟“倍”有关的图片,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画不同倍数的水果,围绕三个苹果和一个苹果的画作展开分析,让学生明确三个苹果是一个苹果三倍的事实,如此就可以让学生对于“倍”有更清晰的认知。
3.关注学生生活,提高课堂作业的生活性
小学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达到了随处可见的程度,如果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类真实场景与数学课堂练习题目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立足感性思维、快速投入课堂练习题目,主动高效地完成课堂练习。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结束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着学生去发现现场的各类正方形和长方形事物,通过布置这样的课堂作业,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强化,更认真地观察课堂内的现有事物,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概念有更好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可以落实好课堂练习的相关工作,往往就会因为课堂练习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是因为如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从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生活这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科学安排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