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发现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缺乏多元和创新性、“家校”合作的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以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DOI
作者马记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4月第8期
出版日期2023-09-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马记

邹平市好生小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219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发现小学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缺乏多元和创新性、“家校”合作的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策,以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但是学校往往缺乏相关的教育资源。这使得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缺乏相关的教材、教具、图书和多媒体设备等资源,班主任很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缺乏多元和创新性。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讲座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此外,缺乏多元和创新的教育方式也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最后,“家校”合作的缺失。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学校的家长开放日只邀请少数家长参与,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学校也未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帮助。虽然学校进行家访,但主要关注学习和纪律问题,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的家校互动活动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有限。

二、解决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收集和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资料、案例、视频等资源。这样可以为班主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与机构合作,学校可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和活动,借助机构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给班主任。这样可以丰富班主任的教育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拓展和创新教育方式

首先,班主任可以推行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他们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其次,学校可以鼓励班主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展览等活动,通过创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知识,深化学生的教育体验。此外,教师的爱和关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学生都渴望从家长、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尊重、关心和信任,同时也希望通过关爱他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有着亲密的接触,他们更加关注教师对自己的爱和关怀。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也是一种评价和群体认同。教育实践表明,那些得到老师喜爱的学生,由于得到长辈和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仅感到温暖和鼓舞,而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活力和上进心。无论是优生、班委还是中等生,甚至是问题学生,都对教师的爱和认可非常敏感。如果教师爱他们、认可他们、关心他们,他们的信心就会倍增;如果教师厌恶他们、漠不关心,他们就会放弃自己,变得沮丧。因此,教师的爱是教育的灵魂,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每个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心理影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爱与关怀的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的心理效能。

3.“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家校合作

 针对当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如片面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或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教育,或因工作繁忙只关注物质满足而忽略情感关爱,甚至有些家长使用暴力方法对待孩子,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各种形式,如校讯通、家长信箱、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改变家长“只看成绩”的教育理念,向他们灌输“以儿童发展为本,追求家庭和谐幸福”的育人观念,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校学习,利用媒介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育儿水平。

2)丰富“家校合作”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解决途径无法有效应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才能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培训家长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电话访问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通过健康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家校平台(如微信、钉钉)按照不同年龄、情况和素质分期分批进行健康培训。其次,家校应重视体育锻炼,改善和纠正学生的心理失衡。体育活动中,学生常常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增强集体责任感。同时,体育运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有效干预不良情绪。

3)建立留守儿童、离异家庭档案,记录心理发展情况

针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学生,学校可以建立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通过家长微信群、钉钉群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些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心理特点、成长环境等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心理支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荣进.浅析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 2022(1):21-22.

[2]孔祥燕.浅谈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生(上旬刊),2022(03):64-66.

[3]夏志英.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华夏教师, 2023(3):33-3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