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技术课程数字化评价的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黎洪君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摘要: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要善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优化和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打造出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让学生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学习障碍,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感悟到趣味,体验到意义,最终能成为一个更高素质的学习者。教师同时要善于利用数字化评价不断推动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谱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服务,推动孩子们能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在信息技术的世界中去感悟到学习计算机的趣味,也能够善于利用计算机为自己谋福利。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中职电子技术教师要秉持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和立场去构建教育体系,推动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的同时,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消除本人的学习障碍,最终能成为一个更高素质的学习者,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综合进步是意义重大的。以往的很多学生存在着一种懈怠和自负的状态,无法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真正把握到自己的学习特点,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事情。教师不能让自己的教育变得无的放矢,而是要言之有物,使得学生能学得会,掌握得好。
一、结合数字化技术赋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学习状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遭遇到的难题、产生的困惑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这个时候,全体的教师要善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推动同学实现全方位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善于根据数字化技术赋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思维是什么,学习状态是什么,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是需要优化升级的。教师要让本人的个性化评价能切中肯綮,能为学生所接受,使得学生懂得,教师的这些评价本质上仍然是一份爱,一份支持和肯定,不要错误理解教师的意思,而是要用一份虚心的姿态去接纳这些内容。教师要秉持着为学生服务的立场,推动孩子们去完成超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才能加以肯定,无论是善于利用信息,还是善于思考,善于借助电子技术创造等等。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将优势发扬光大。
二、通过数字化评价助力学生具备丰富知识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需要通过数字化教育,不断传输丰富的知识。事实上,评价的目的之一便是再造一个更为优质的个体,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相应的优化。如部分学生不善于通过电子技术去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素材,教师要善于打破教育窠臼,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虚心审慎的习惯,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下认真思考,认真分析,不断改变,使得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最终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个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如何把握到文字处理软件,懂得如何去利用图片软件去完成修图的任务,懂得如何通过搜索软件去把握到其他的知识和资讯。教师要让学生富有自信心和创造力,更加懂得电子技术是一种力量,也在一种新时代的推动力。教师要善于不断帮助学生认识电子技术的意义,并且能通过这门技术更为充分地学习知识,钻研内容,最终能成为一个更为博学之人。教师要让学生用心思考、善于积累,不断实现全方位的超越。教师尤其要让学生懂得,数字化评价是一种鼓励性和激发性评价,其核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学习才干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海量的丰富资讯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的考验,但是教师仍然要在这些繁杂的内容中去完成复盘,总结提炼出更多的可靠信息,使得学生善于利用知识,驾驭资讯,更充分地为自己服务,由此能成为一个更高素质的学习者。
三、借助数字化评价推动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
中职电子技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最终能让学生的学习个性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随之提高。教师要打破往日的思维局限性,能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的特质和意义所在,懂得如何去改变本人的思维架构,不断去优化能力,吸收知识。每一个学生对于电子技术的侧重点和认识都有所不同,但是要有一个共识:电子技术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平安的,如果学生不能借助于电子技术达成为人类服务的目的,这样的使用便是错误的,也是违背正道的,因此必然是危害无穷的。个性的本质是对于人间正道的遵循,而不是逆反。只有符合正道的个性才值得尊重的,才是值得肯定。
结束语:
中职电子技术教师要懂得教育的核心便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只有善于不断超越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教育。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字化技术去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善于让学生形成独立性和内在智慧,在学习电子技术的同时,最终能成为一个更为出色的个体,养成深厚的学习素养,顺势而为,养成自身的独立性和智慧性。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懂得,这门技术用之为善则为善,用之为恶则为恶。教师要善于带给学生更多的智慧和独立思维,使得学生懂得在我们当下的时代中如何成就更出色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朱彩兰,王蕾.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