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其劳动素养
许绵绵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劳动教育指的是让学生基于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拥有劳动习惯,在劳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校带领师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做好导向,落实素质教育。在德育管辖实施劳动教育的时候,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劳动活动与主题教育来帮助学生认识劳动,了解劳动工具,熟悉劳动技巧,建立积极劳动的成长态度,用劳动来赢得更多的人的认可与尊重。
关键词:小学;学生;德育管理;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德育发展贡献了力量。学校在进行德育管理的时候,重视学生劳动教育,要促使教师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习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的意义有哪些,进而影响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领悟德育,进一步完善五育教育体系。
一、启发学生体会劳动意义
在德育管理下开展劳动教育,不能一味地指导学生劳动而不告知学生劳动的意义,这样就起不到德育教育的作用,难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劳动活动中来。教师在为学生启发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劳动的时机,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等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主动走进劳动,在劳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例如,学校会在每学期第一堂班课会上让教师开展以“尊重劳动,热爱生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总结自己在假期中的劳动活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为家人付出,都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使学生在积极表达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教师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会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使学生坚定信念,带着劳动的意识开展各项活动,获得德育方面的成长。
二、指导学生形成劳动习惯
在德育管理下实施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形成劳动习惯,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避免出现昙花一现的场景,影响学生的劳动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劳动习惯的指导,让学生适应劳动,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进而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劳动习惯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劳动,对学生进行点评等来深化学生的感受,肯定学生的付出,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拥有劳动的习惯。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周活动,将校园分成了若干区域,责任到班级,让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打扫清洁,使学生在劳动中养成爱干净、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清洁班级卫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班级的热爱,在劳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适应劳动生活。除此外,学校还督促教师指导学生自带自洗餐具,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等的习惯,使学生在清洗餐具的过程中掌握生活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
不同时期下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诠释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劳动教育都是学生培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是对学生生活的丰富和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范围,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形成劳动意识,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来。而这些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探索与努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劳动、劳动工具,与劳动有关的故事等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为教师定下了培育学生积极劳动观念的教育目标,让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劳动图片,播放劳动视频,讲述劳动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观察、聆听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认识,知道劳动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挖掘劳动课程德育元素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在德育管理中设置了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以此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好劳动时间、放学时间来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并从中找出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可劳动。例如我校在对校园闲置空地进行调查和丈量后,发现其具备开展学生劳动活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便邀请有种植农作物经验的家长到校参与技术指导,使学生在翻耕土地、种植蔬菜等的活动中切实体会劳动。在劳动课程中渗透德育元素,不仅达到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增加了学生家长参与的概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的劳动体验更加深刻,并从中得到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提高劳动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基于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督促师生融入劳动生活中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形成意识,还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学生劳动教育中来,加强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引领与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劳动,启发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为学生主动劳动奠定基础,在劳动中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在德育管理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对于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强化教师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有效的,利于师生进步,能够让师生在劳动活动中拉近距离,得到精神上的激励,掌握一定的生活技巧,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欣,李阳. 新媒体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改进策略[J]. 中国新通信,2023,25(04):224-226.
[2]胡万辉.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应用路径[J]. 中国民族博览,2023,(03):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