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润游戏”背景下 ——幼儿园棋类游戏内在价值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游戏化的课程设计是我园“清润”课程特点之一,是幼儿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在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理念之下,教师以棋类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中介和手段,把棋类游戏与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整合起来,把握游戏内容深度,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挖掘棋类游戏内在的教育价值,研究开发幼儿潜能的途径和方法,发挥棋类游戏独特的育人功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潜能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DOI
作者赵亚红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11月第21期
出版日期2023-11-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清润游戏背景下

——幼儿园棋类游戏内在价值与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

姓名:赵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邮编:312025

【摘要】游戏化的课程设计是我园“清润”课程特点之一,是幼儿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在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理念之下,教师以棋活动作主体发展的中介和手段把棋类游戏与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整合起来,把握游戏内容深度,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挖掘棋类游戏内在的教育价值研究开发幼儿潜能的途径和方法,发挥棋类游戏独特的育人功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潜能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清润课程   棋类游戏    兴趣   

游戏是一种新颖有趣、简便易行的游戏形式,它将尊重幼儿好奇、好胜、好玩、好动的天性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浙光幼儿园“清润”课程理念之下,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幼儿的兴趣、需要、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把“趣”放在首位,围绕“趣”来开展棋类游戏,让幼儿爱上棋类游戏,并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棋”趣世界中获得发展。

一、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1.游戏棋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全方位融合,显合力。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后我们都会思考设计相关内容的游戏棋,如体育领域的《小兔拔萝卜》通过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为孩子提供另类的运动方式;社会领域的游戏棋《小心小火点》中,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远离火灾的自我保护常识。游戏棋活动的融入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而教学形式的变化也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2.积极创设幼儿棋类游戏的环境,显特色。我们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棋类游戏环境。如在走廊、墙面设计了地面棋谱,利用天花板进行棋类知识宣传,还专门设置了棋类活动室。教师充分利用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游戏、餐后散步等时让孩子玩玩棋类游戏。区域自主游戏中开设了“棋类游区”,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活动区域自主进行游戏。

3.亲子棋艺大比拼,展亮点。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家长的工作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幼儿棋类游戏开展的有效保证。在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在家长赞叹游戏知识点的丰富和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拉近了不同家庭成员间的距离,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同时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二、在收获中品味喜悦

收获总是伴随着辛勤耕耘者。我们在努力探索中细细品味着收获的喜悦。棋类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棋类游戏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1.促进幼儿基于游戏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棋类游戏的发展经过构思、设想、初探、调整、再试等多个循环的不断试误。棋路的设计、情景的创设以及规则的制定,演进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是一个载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进行幼儿深度学习,对于棋类游戏的规则有了深入了解后,剖析问题属性,联系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表面是游戏进程的一步推进,实质是幼儿与游戏之间灵魂的共振。

2.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与自我意识。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游戏材料准备、场地建构、规则制定、角色分配每一个环节都鼓励幼儿自主商量完成,做好自我服务与管理。自主性的发挥使幼儿沉浸与游戏中,使得游戏环节更为完整,而不是停留在片段式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的是未被割裂开的完整的经验。

3.帮助幼儿从微观环境中获取信息,建构完整经验体系。

为了建构起完整的经验体系,因此必须在下棋的微观社会情境中建构的经验与别人进行交流、分享,并根据别人的回应进行吸纳补充,再进行概念的重构,才能获得完整的经验体系。棋类游戏创造了大量多变的情境体验,使幼儿在玩棋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并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充分利用棋类游戏的优势,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三、在追随中内化经验

1.教师角色重塑,发现儿童

在棋类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灵魂转向。不再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主体,而是思维走在幼儿的前端,帮助儿童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言语和行为紧跟幼儿身后,给予幼儿直面问题的机会,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相信儿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一步步地追随儿童,发现问题,从而支持儿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还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了有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收获了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2.整合棋类游戏,追随儿童

在幼儿棋类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整合的探索中,我编了五十余种幼儿棋类游戏,幼儿主动参与各种游戏棋活真正成了棋类游戏的主人。幼儿的主动参与和社会性品质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丰富多彩的游戏棋活动也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也让他们在玩耍中有所感悟,养成良好的习惯,身心获得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在反思中提升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规律为“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教师学习后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教的进步,也是学的进步,那便是“做中求进步”。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总结所得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去,教师的学识与能力才会有所进步。

1.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既整合课程内容又不失趣味性、娱乐性。不管是棋的名字,还是棋盘、棋子的设计都要符合幼儿的心理,为他们喜闻乐见,使他们一-听棋的名字或看到棋盘和棋子便被吸引住。

2.多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自选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能够激励幼儿主动探究。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能力差异,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成功感,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不用教师脑子中的固定答案衡量幼儿,不拿幼儿做横向比较。教师要营造宽松、宽容的氛围。幼儿在主动操作的过程中会经历试验的过程,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有奇特想法的幼儿,要接纳、鼓励并给予肯定。加强幼儿、家长参与棋谱的设计工作进一步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

五、在建构中完善体系

棋类游戏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游戏与课程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解决课程建构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获得最佳发展。

棋类游戏丰富了课程内容,将主题课程和游戏活动相结合,拓展了课程实施的方式,通过集体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游戏开展的进程,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展中发动家长资源,开展合作互助,共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了经验共享、事半功倍的效果,园本课程的建构也更加鲜活、灵动。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2】徐平,孔克勤. 围棋活动对儿童意志力的影响[J]. 心理研究,2009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