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记清韵游戏场“小山坡不好玩”的游戏活动
骆华琴
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312025
《刚要》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浙光幼儿园“清丽朗润,和谐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基于清润文化体验课程的理念,我们利用园内的现有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户外是幼儿园的心脏,是最能感受到幼儿园生命力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奔跑、嬉戏,不停地探索着幼儿园里的一草一木,汲取着来自户外和自然的养分,而游戏材料是户外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和满足儿童游戏及学习需要的物质基础。材料作为儿童与游戏的中介和桥梁,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都喜欢户外活动,都喜欢野外生活的。”那么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孩子,什么样的材料吸引孩子,什么样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索性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喜欢玩户外游戏,但是随着孩子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户外游戏材料是不是满足孩子当下的学习水平?是否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以小山坡游戏材料投放的变化过程为例。
缘起:小山坡“不好玩”
今天,小山坡显得很冷清。几个孩子一遍一遍地在护垫上滚,不时还四周望一望,两个孩子拿着羊角球相互追赶着,另一个孩子非常清闲地坐在红色转盘里面。这样的现象有一段时间了,于是,老师忍不住问:“小山坡好玩吗?”孩子懒洋洋地回道:“不好玩,不知道玩什么。”
分析:小山坡投放的材料主要是羊角球等高结构游戏材料,玩法相对固定,种类较为单一。因此,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消极行为,要么重复相同的游戏行为,如爬上爬下;要么无所事事、缺乏兴趣。可见,户外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会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游戏效果。
小山坡“大讨论”
户外游戏活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谈话活动,围绕“应该在小山坡上投放什么游戏材料”进行讨论。七七说:“你们玩过保龄球吗?我们可以搭一个滚球跑道。”左左说:“我觉得可以放轮胎。”点点觉得:“轮胎太重了,搬不上去!”琪琪建议:“在山坡上煮饭吧!”……讨论结束后,我们将幼儿希望投放的扭扭车、锅碗瓢盆、滚筒、篮球、轮胎、垫子、碳化积木等材料都投放到了小山坡。
分析:通过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教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投放了孩子们喜欢的扭扭车、锅碗瓢盆等材料,使游戏材料的类型变得更加丰富。由此可见,儿童是游戏的主体,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工具。教师要做到倾听儿童的心声,并基于儿童的需要投放游戏材料。
尝试:小山坡变“秃了”
材料投放后,游戏的幼儿数量突然增加了。斜坡上有几个孩子在玩扭扭车,兴奋地从山顶往下冲;小木屋旁有几个孩子在认真地炒着菜;灌木丛旁有几个孩子在用汤勺、铲子挖着土,吃力地拔着草。慢慢地,小山坡的草变少了。下雨天,小山坡变得很“脏”,孩子嘴里抱怨地说道:“老师,我的鞋子脏了。”……小山坡慢慢地变“秃”了,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
分析: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玩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扭扭车;还喜欢玩带有情境性的材料,如锅、碗、勺。这两类材料让幼儿的游戏具有持续性。但是,扭扭车、积木等材料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反复碾压小草,导致草坡逐渐变秃,也给幼儿的游戏造成了影响。所以,材料投放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特色。
调整:“拯救”小山坡
我们再次组织幼儿共同讨论“怎么拯救小山坡”。教师问:“小山坡为什么会‘变秃’呢?”七七回答:“是扭扭车压的。”点点说:“小朋友们用铲子挖土,还有拔草,然后小草就没有了。”……教师再提问:“那我们怎么‘拯救’小山坡呢?”左左说:“铲子、勺子那些要收掉,那样就没人可以挖土了。”鱼丸建议:“幼儿园里有很多落叶,可以用树叶、树枝当作菜。”……
谈话结束后,我们搬走了扭扭车等材料,留下了锅碗瓢盆,增加了矿泉水瓶、奶粉罐、坦克履带、跳袋、松果、树枝、竹子等,还投放了小恐龙玩具,并请保洁阿姨留下每天的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
分析:通过与儿童对话,我们发现儿童也是有能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也发现了小山坡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这充分说明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参与权、决策权能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教师应赋予孩子这些权利,并努力给予支持。
变化:小山坡“热闹起来啦”
调整之后,小山坡一下子热闹起来啦!小木屋旁有三四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一个孩子拿着锅和铲子在翻炒,另两个孩子往锅里加树叶和水,正在忙着张罗“饭菜”;斜坡上几个幼儿在玩坦克履带,孩子们把坦克履带变成了沙滩椅,倚靠在上面悠闲地聊天,还有些孩子躲在坦克履带的里面,与路过的人玩躲猫猫的游戏;树叶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材料,他们用树叶、树枝、松果拼出了一个超大的娃娃……
分析:当锅碗瓢盆、树叶等这些低结构的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进入儿童的视野,儿童立马有了自己的游戏主张。材料的不同组合,诱发了幼儿多样化的游戏,推进了儿童游戏向纵深发展。可见,户外区域要充分连接自然,要投放一些自然材料、生活材料,让孩子们的游戏连接自然与生活。
实践表明,户外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应该注意三点:
一是立足“两个基于”。
基于儿童与游戏,材料的投放要追随儿童的需要和游戏进程;基于观察和支持,细致观察和记录幼儿与游戏的互动情况,随时发现儿童的新需要,并动态调整游戏材料。
二是做好“两个连接”。
连接幼儿的生活,投放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使幼儿生发游戏的兴趣;连接自然,投放开放、多样的自然材料,唤起幼儿游戏的欲望,推动游戏水平的提升。
三是体现“三性”。
体现材料的丰富性,材料的数量和类型应满足儿童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体现层次性,投放不同梯度的游戏材料以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体现开放性,投放无固定玩法、可自由组合的低结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应贯彻《指南》精神,切实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方向,为幼儿投放有效的户外活动材料,并引导幼儿有效运用,使活动材料最有效地发挥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