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游戏来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后期学习习惯、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有效融合,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成长特性,而且符合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当基于幼儿的视角,设计贴近幼儿现实生活、能够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教育游戏,让幼儿园教育真正指向幼儿的生命与成长。幼儿教师还应当通过游戏来教学,基于游戏化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方案,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让幼儿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
DOI
出处《中国教师》2022年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通过游戏来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践分析

古力扎提·牙生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中心幼儿园雷家塘村分园

摘要: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后期学习习惯、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教学法与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有效融合,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成长特性,而且符合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当基于幼儿的视角,设计贴近幼儿现实生活、能够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教育游戏,让幼儿园教育真正指向幼儿的生命与成长。幼儿教师还应当通过游戏来教学,基于游戏化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方案,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让幼儿在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策略

引言:

爱玩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全程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成为当前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教学工作的初衷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但是一些学校为了“打高分、提名气”,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压了学生娱乐放松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在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学前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游戏教学法,将游戏活动合理地融入教学工作中,打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玩耍过程中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1]

一、“通过游戏来教学”的意义

(一)幼儿可以更好地认知世界和发展自我

游戏化教学中幼儿被视作灵动活泼的生命个体,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与发展自我。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去认知世界和自我,帮助幼儿构建与生成自我意义,让幼儿在快乐的感知体验中不断地验证、尝试、调整,从而使自身的认知更加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良好的思想、观念的人[2]

(二)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尊重

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及其能力生成认识不足,在那些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幼儿,需要不断应对外部的压力与命令,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受到严重限制。游戏化教学更关注幼儿是否处于快乐、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保障,因为游戏化教学强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充分尊重、理解、陪伴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

二、游戏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利用兴趣营造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本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游戏的形式或者主题。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幼儿本身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是幼儿群体本身在兴趣爱好上也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设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营造游戏的整体环境,使幼儿能够对游戏产生参与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游戏的形式和体验。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提供了便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应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利用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通过丰富游戏形式的方式来加强游戏的趣味性,还有利于班级内整体游戏环境和氛围的创设。而这种利用多媒体实现游戏教学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利用幼儿的兴趣和偏好[3]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背景和环境,来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兴趣。在设计游戏的背景故事或者是内容环节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来完成设计。这样课堂上的教学游戏就能带给幼儿熟悉感和贴近性,从而让幼儿愿意参与其中。因此,这种基于幼儿本身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等因素来设计游戏,在班级内营造游戏的整体环境,进而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好奇和兴趣的思路和方法,是游戏教学法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方式之一。

(二)基于需求设计游戏内容,强化幼儿实践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游戏教学法,其落脚点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正因如此,教师要基于幼儿教育的现实需求来设计游戏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从而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时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的成长。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在设计课堂上的游戏活动时,要考虑自己通过游戏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该年龄段下幼儿的现实需求来设计游戏环节和任务。

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利用游戏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而不同的游戏形式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也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应用游戏教学手段时要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例如,在小班的幼儿教学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师就可以基于这一目的来设计游戏的内容和环节,确定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以及与幼儿日常生活相似的游戏背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级幼儿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在生活自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障碍,然后将其作为游戏的主要任务。在游戏中,教师本身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幼儿解释正确的参与方法。而幼儿则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按照教师的引导完成叠被子、刷牙、洗手等生活自理任务,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既体验到了参与游戏的乐趣,又能在完成游戏人物的同时获得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强化,实现自身的成长。所以,基于幼儿的现实需求设计游戏,本身就是游戏教学法的核心原则,也是实现游戏教学法教学目的的关键。

(三)注重教师在游戏当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和引导作用,不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多地对于幼儿进行干涉和影响,同时也不能有比较强的随意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自身的各个行为,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引导,同时对游戏环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例如,在让幼儿进行拼图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个任务,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难以及阻碍,教师可以通过借鉴的形式来引导幼儿完成拼图,给予幼儿一定的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是极有帮助的,同时也不会使幼儿自身在游戏过程当中产生挫败心理,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也不会让教师出现厌烦心理,大大的增强了幼儿的游戏体验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应当以幼儿为主体,融游戏、教学、实践于一身。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让教学活动更加有趣,并鼓励幼儿自主体验、探究学习,让幼儿在深度学习中获得核心经验、形成能力,使游戏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爱玲.基于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游戏化教学初探[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58(09):30-31.

[2]王建平.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6):85-86.

[3]顾晨玮.在游戏中成长——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J].新课程,2020(39):2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