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了在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生命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看待生命世界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发挥生物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明晰了生命观念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DOI
作者黄成焱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月第11期
出版日期2023-11-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黄成焱

重庆市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了在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生命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对于培养学生看待生命世界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发挥生物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明晰了生命观念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命观念;培养;策略

一、生命观念概述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解释生物学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方法。生命观念包括物质观、能量观、信息观、进化观、生态观和系统观,是在学生经过多次系统的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后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统一。

生命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统领了相关生物学观点和思想,凸显了学科育人价值。在生物教学层面,生命观念是学生能指导学生理解和解释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建立这些科学的生命观念,能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热爱生命的美好品格。

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所涉及的生命观念有“进化与适应观”“结构与功能观”以及“物质与能量观”等。具体来说,这些观念包括: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不断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生物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在适应环境、进化发展、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1.注重生命教育,展现生物学科的魅力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命世界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关注教材知识,而应将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引入课堂,通过生物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利用学科知识与生命世界的紧密联系,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整合本地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具有学科特色的生命现象和证据,使生物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材知识,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世界的缩影。例如,教师可以从学校水池采集水藻、从公园湿地采集苔藓、从花市购买蕨类植物等,然后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物观察。通过目睹植物为适应外界环境而不断进化形成的根、茎、叶、孢子囊等结构,学生可以认识到植物进化历史的长久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逐渐形成了对于生物进化和环境适应的观念,形成了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1]

2.联系生活,促进生命观念的培养

生物知识源自我们的生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两者相互融合,丰富生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实现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教育目标。通过将生物教材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知识的紧密联系,在问题解决中,学生以生活为起点,通过思维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命现象,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蕨类植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挖掘生活中与蕨类植物相关的现象,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生物世界的壮观景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并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内涵。

3.倡导探究教学,培养生命观念

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实践探索和感受交流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实验学科,面对抽象的、微观的生物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这一节的内容中,由于实验探究难度较小,知识点易于总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策略。为了增加探究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策略,并提前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协助。通过此次探究实验,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更加切合实际地理解和运用了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2]

4.单元教学设计,重视生命观念培养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特别强调生命观念的培养。整个单元的设计应与生命观念密切相关,每个课时的设计都要结合具体的生命观念培养,使之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在初中阶段,可以从知识点入手,逐步积累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设定单元目标时,要有层次性。单元目标是对整个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的总结。在设定单元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单元目标。例如,在微生物教学单元中,针对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单元目标:(1)运用所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来解释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念;(2)自主标注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和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结构决定功能;(3)明确细菌、真菌、病毒的重要结构和功能。与此同时,单元目标还应与生命观念的培养相对应,不必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并具体体现在教学环节中。例如,在讲解达尔文进化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海岛环境与昆虫翅膀是否完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进化与适应观。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命观念为引领,并在具体的课堂中落实。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掌握不能仅停留在你了解物质与能量观吗?你对物质与能量观的理解程度如何?这样的空泛问题上,而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总之,通过合理的课时设计,设定层次性的单元目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生命的奥秘,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念。

参考文献:

[1]朱莉莉.立足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生命观念[J].亚太教育,2022(14):114-116.

[2]王和平, 汪旭, 姜苹.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策略[J]. 新智慧, 2022, (12):104-10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