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记录下来

摘要 【摘要】摘要:问题的行成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在行成有效提问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问题的初始阶段——“小问题”,可能只是一句话,但是如何把有价值的问题保留下来,如何让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做到全员思考全员参与,于是我想到利用“问题墙”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对于一些思考比较深入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回复解答时,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我想到了问题培养的中间阶段——“小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教师在批阅学生小日记时可以给予解答、鼓励、指正等;当个别学生的思维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于小日记的
DOI
作者黄克飞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2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问题”记录下来 

黄克飞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实验学校(小学部)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问题的行成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在行成有效提问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问题的初始阶段——“小问题”,可能只是一句话,但是如何把有价值的问题保留下来,如何让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做到全员思考全员参与,于是我想到利用“问题墙”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对于一些思考比较深入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回复解答时,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我想到了问题培养的中间阶段——“小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教师在批阅学生小日记时可以给予解答、鼓励、指正等;当个别学生的思维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于小日记的记录时,我搬出问题培养的终极阶段——“小论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最大的鼓励和培养。

关键词:问题培养,问题墙,小日记,小论文

引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培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交流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去做的。鉴于小学阶段不同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不同,我想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问题培养方式:问题墙——适用于低学龄段的学生;小日记——适用于中高学龄段的学生;小论文——适用于高学龄段的学生。三种不同的问题培养方式也可以搭配使用,其层次性、适用性在实际教学中也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初步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总之问题教学的研究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具体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我们对问题教学的初衷不改: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优异的人。

正文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真问题”这个一又能演化出哪些万物呢?我们工作室进行“真问题”研究教学已有两年有余,我想从一个小点来谈谈自己在“真问题”教学中一些做法。“真问题”教学除了课堂“真”、教师“真”、学生的问题也要“真”。如何将这些“真实”的问题记录下来呢?

我们的课堂提倡和鼓励学生去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但是又局限于课堂时间的束缚,教学内容的限制,往往很多学生“出其不意”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回应,可能正是这些小小的举动抑制了学生的提问欲,学生变得不敢去提问,慢慢就对课堂提问不感兴趣,或者为了迎合老师提一些老师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抹灭了学生思维的发散,限制了他的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以下三种培养学生提问的小方法

一、让“问题”上墙

问题培养的初步阶段——“问题墙”。高年级孩子太“羞涩”。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本身就不积极,尽管听课是认真的,但是就是不给你回应,至于提问更是羞于举手,大部分学生不愿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把课堂上不敢说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展示给其他同学呢?

低年级小朋友太热烈。爱问的天性在他们身上是充分地绽放,特别是让他们感觉到能提出问题是很厉害的之后,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把课堂上没来得及说的、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全班思考、讨论、解答呢?

最终,两种症状,一种疗法----我借鉴了“问题墙”的形式,把问题写出来,上墙。

准备:制作一面绒板墙或泡沫塑料板,作为“问题墙”的根据地;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便签本。可以给这面墙起个比较别致的名字,直接叫“墙”太直白,比如问题达人、智慧屋、问题银行等。

方法: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便签纸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签上自己的名字,贴在“问题墙”上。可以是学生在家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可以是在上课过程中提出但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可以是学生突然想到的问题,也可以是经过老师和学生评选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如果能回答其中的某个问题,就可以把自己回答写在便签纸上,同时签上姓名,贴在问题便签下面。 

问题不仅要上墙,而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们慢慢感受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大概一个星期左右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问题墙”基本上也满了,要进行“换届”,同时评选出“数学好问题”。

“问题墙”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让一个学生的问题,牵动全班同学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然而,还是有问题存在。比如日常学习中的分化现象,在提问的训练中也是存在。班级一些思维活跃的积极分子在墙上的曝光率明显的高,而有的孩子从来就没上过墙,一开始可能是不敢、没有,时间长了连想都不想了。再比如,这一段保鲜期如果再过去了,该怎么办……

二、“数学小日记”记录提问中的点滴

问题培养的中间阶段——“小日记”。借助“问题墙”这种方法鼓励学生去提问,让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但是后来又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首先上墙问题的字数有限,学生的很多问题不能一一展示;其次是学生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他自己的思考在里面我们不得而知;再次就是问题解决之后,提的问题得不到保留和反思;针对这些问题,我又想到了利用写数学小日记的方式鼓励学生去提问、反思、解决、总结和记录下来。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提问还能促进学生的自学、反思能力。

“数学日记”是指学生真实记录数学学习的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或者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新发现、新思路,抒发对数学学习的感受。

数学日记可以是课堂上想问而又不敢问或者来不及问的问题、思考,可以是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是利用数学知识而引发对生活中运用的思考,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总结,可以是对知识的疑问,也可以是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感受,更可以是抒发学习数学的各种情感。数学日记的形式不拘一格,对于存在差异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学日记形式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数学小论文让“问题”升华

问题培养的终极阶段——“小论文”。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应用了数学知识?是怎么应用的?还可以应用哪些数学知识、续编哪些故事情节?学生模仿练写数学小论文,逐步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为数学小论文撰写而进行的调查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事事心中有数学的节约、环保等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教学总归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数学小论文的形式恰恰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隐藏了这些知识,自己可以创设或寻找问题,然后解决。在思考、在探索、在生活的喜悦中触碰数学,这样的数学怎能不活起来?

数学小论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数学日记中,学生不仅可以让数学知识“活”在生活中,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数学时的喜怒哀乐写出来,可以是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可以是掌握一个知识的喜悦,可以是对教师提出意见,更可以是对知识的怀疑。数学小论文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的场所。“亲其师,信其道”,数学小论文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以便教师更好的因材施教。

总之在探索“真问题”的道路中我们一直在摸索,矢志不渝地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的方法,让我们的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毕生的心愿。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