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摘要】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创设情境教学法因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DOI
作者包木芹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包木芹    

黑龙江省穆棱市实验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创设情境教学法因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应用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知识和理解。在情境教学法中,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的情境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情境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引导,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情境理论

情境理论认为学习和行为是受到情境(环境)的影响的。情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情境教学法注重学习的真实性和可应用性,通过情境的引导和模拟,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和体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可迁移性。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促进知识和理解的建构和应用。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在创设情境时,要确保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个古代的诗人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过程。这样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提高学习的效果。

2.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和可信度

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能过于虚假或夸张。如果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去甚远,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真实性和可信度,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或者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来呈现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3.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情境的创设应该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问题、游戏、关联生活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互动和探索。同时,情境的创设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来增加情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多样化和趣味化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三、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指将课堂中所要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提问学生:“为何妈妈说这里的桂花不如家里的?你有这感受吗?”通过转化为学生亲身经历,让学生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问:“妈妈做的饭比餐厅香,为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妈妈会做饭,有的说妈妈舍得放料和油,有的说妈妈放的肉多。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妈妈的饭融合了辛苦,早起为我们做饭,满足我们的胃口和营养需求,放学后把饭菜送到我们面前。父母做的饭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深深的爱,所以比餐厅的菜更好吃。通过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悟“雨”字的内涵,深入理解“桂花雨”,读懂其中的情感,体会描写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方式。

2.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再现情境是指通过绘画、图片等视觉手段来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绘制一幅相应的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月光穿过窗户洒在床头的画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并感受诗歌中描述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中的月光、窗户和床头等细节,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再比如,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牛说河水很浅,而小松鼠却说河水很深,会淹死的,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图片,包括小河、马棚、磨坊、小马、老牛和小松鼠。通过对比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片,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如果只用语言来解释这个矛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图片对比,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再现这些图画的过程,就是再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这篇较长的课文有清晰的思路。

3.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是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演讲等方式来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刘备、诸葛亮等人物,通过表演来感受他们在战争中的情境和心情。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表演来展示情境和情感,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在表演体会情境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学生,并提供必要的道具和服装。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话、动作和表情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问题导学情境

问题导学情境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草船借箭这个策略?他有哪些考虑和安排?”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情况。通过问题导学情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0):50-51.

[2]熊小伟.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知识文库,2023(10):11-1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