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白吉林 重庆市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408314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关键指标。初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石,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我们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深入地探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旨在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为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育,离不开问题的引导与激发。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基于“问题解决”的核心目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逐渐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初中生,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新问题,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在知识的转化和实际应用环节,教师应及时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如让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然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比如“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或者“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勾股定理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勾股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形成更为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意愿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生活问题,实现学以致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数学问题,提升知识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章节为例,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最后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思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愿,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在求异中创新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质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求异思维,进而提升综合核心素养。为了使学生敢于并乐于提出疑问,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结构,营造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尊重与鼓励中积极发表观点,促进质疑思维与问题意识的形成。
以“全等三角形”章节为例,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尝试判断它们是否全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三角形是全等的?全等的条件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逐步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SSS”、“SAS”等,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了这些条件,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这样的质疑与探究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探索更多可能性。
通过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求异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
四、组织合作学习,提升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学生在围绕同一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时,不同的思维碰撞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其学习动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以“分式”章节为例,在学习分式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整式运算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分式运算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分式运算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究解题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彼此的思路和想法,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分式运算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为了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应巧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质疑与求异,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成长。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立霞.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3,(17):85-87.
[2]孙淑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03):116-118.
[3]王鹏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4,(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