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摘要】摘要:“双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此背景下,寻求高效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对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地领悟“双减”政策的精神,明确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探寻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有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DOI
作者周莉
出处《时代教育》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模式探索

周莉

常德市第七中学 415000

摘要:“双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堂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此背景下,寻求高效的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对此,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地领悟“双减”政策的精神,明确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探寻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有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模式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课堂无趣。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对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分析,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是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现在很多教师仍然采取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枯燥、缺乏活力,学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不仅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趣味性。其次,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多数时候活动的开展以教师为核心,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很少有机会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这不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的心理,而且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求知积极性,更会阻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最后,倾向知识的机械学习与记忆。在应试教育观影响下,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背诵,不重视客观与现实的联系。初中政治课教材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教材内容,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住了一些知识,却未深刻领悟和懂得其中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模式探讨

(一)教学回归本真生活,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双减”要求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本真生活,而道德与法治课本身是一门学生个体发展同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对价值观等产生新的理解,为生活提供更好的帮助,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培养而努力。对此,教师在准备实践教学时应当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突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资源,灵活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知识,进行更好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

例如:以《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为例,随着全国反腐工作的深入开展,“打老虎”、“拍苍蝇”、红色通缉等新闻不断涌现,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与政治热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知识,深入地剖析贪官落马的原因,并探讨国家对于腐败问题的零容忍给人们带来的启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中去,教师可将学生对待他人、集体和国家的情感、态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此外,将德育与法治课与当前政治热点紧密联系,逐渐成为中考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动态、认识国内外的形势,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适应学生多元化要求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文字讲述为主,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其枯燥程度更为严重,长期教学活动中会降低学生的热情,产生厌恶等心理。尽管一线任课教师囿于课时量的限制,也应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出现光讲教材知识点的情况,尽量设计丰富有趣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再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分小组讨论、演讲,就是观看新闻联播来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以《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教学为例,在这节课中,面对几乎没有亲身参加过民主生活的初三学生,教师设计一个“请大家谈一谈心目中的民主”环节,以此来引入民主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语言表述,那么学生还是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民主。对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模拟选举班干部等实践活动形式,使学生在选举其信赖的班干部的过程中,感受到民主对于自身意愿充分反映、合理要求充分实现和创造活力充分激发的保障作用。

(三)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确保评价的客观、高效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中,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所谓的“一考定乾坤”,使得唯分数、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结果。而对于实践教学评价而言,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结果很重要,但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更重要。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除了使用考试进对其进行检测,也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等。

具体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多元化,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模式,不仅考核学生的成绩,还要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是、意志品质、是否具有深厚的法治素养、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态度,以及正确三观养成这些角度进行评价,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评价体系。此外,教学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形成学生自评等评价模式。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进行自评,让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衡量自己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应该遵循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应该从时代的需求出发,按照社会实践的发展以评价措施的真正落实,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而言之,“双减”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落实双减的关键就是要建立高效、高质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结构的优化,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从而将学生从机械重复的无效学习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对此,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现高效教学的策略作了深入地探讨,主要从教学回归本真生活,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适应学生多元化要求,以及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确保评价的客观、高效性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进而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开展,以“提质增效”助推“双减”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吴玉琴. 双减之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优化[J]. 读与写:中旬, 2022(7):0145-0147.

[2]洪燕倩.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索[J]. 新课程评论, 2022(1):9.

[3]张春艳.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研究[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1):9-1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