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析
宇菲菲 包正芬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开城中心学校 邮编:238300
摘要:目前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且在全球环境下未能有明显消退的情况下﹐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学生们而言,正常成长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对学生们身心健康、学习效果等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疫情之下,网课、居家隔离等成为了学生们在新学期必须适应的东西,在面临新冠疫情时,学生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对此,本文深入探析了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以期望对后期疫情防控以及学生心理健康防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疫情背景;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引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病毒带来高度传染性,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全国上下都陷入紧张,甚至是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处于快速发育期,其身心尚不成熟,他们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如存在烦躁,困惑,恐慌,孤独,失眠、焦虑、懒散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做好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作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一、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个体易产生负面心理
在新冠疫情因素影响下,个体容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比如,情绪变得更加敏感、过度焦虑、忧虑、恐惧、无助等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会表现出情绪失控。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人们通常会做出“应激”反应。严重或持续的应激反应会消耗个体太多的能量,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导致心理危机。对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初中生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援助的工作。
(二)学习难以适应问题
在疫情期间,学生需要居家学习,由于一些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薄弱,加之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和监督,会产生许多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持续保持学习动机,不懂得学习管理和计划,学习节奏混乱,缺乏正确的在线学习方法,学习效果难以衡量,也容易受到网络、手机的不良影响等。在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将出现难以适应的状况。不少学生由于居家期间作息不规律,返校后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和缓冲时间。此外,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在家学习效率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因赶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焦虑;有的学生开学后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萎靡不振、焦躁失眠等症状,难以保证学习效果。还有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复学后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容易产生一些学习焦虑的问题。
(三)人际交流问题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农村生活资源较为单一,并且环境相对单调。加上留在农村的孩子都是老人或是妈妈看管,特别是是单亲和精准扶贫对象的初中生,他们往往容易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疫情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缩小,更加缺乏同伴交往,使得农村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机降低,学生返校后短期内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问题,进校后可能不知道如何协调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不能融入班级集体气氛,造成疏离。此外,在疫情期间,学生们与家人相处时间较长,而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和负面情绪,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二、疫情背景下化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积极地引导学生
在疫情防控和复学过程中,学校应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需求,并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类、分主题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学校要适时出台《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工作方案》,积极建立“学校-班级-学生”的“疫情防控心理维护小组”,由校长带队,德育主任负责,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和辅导员组成,同时建立“学校-班级-学生”三级心理维护干预网络机制,在学生住校期间,可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如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班级微信群、腾迅群等,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理念、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理性对待疫情,及时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复课后,学校要以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心理健康课、复课心理调整手册等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充分地做好复学的心理准备。
(二)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加强线上心理防护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学校家庭均可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劳动教育、人际情感教育等等,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提高其挫折承受力,使其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
学生线上教学期间情绪波动较大,为降低学生居家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危机,建议线上课程增设疫情防控讲解课、学生心理疏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窗口;及时提供有关疫情的准确信息,加强舆论正确引导作用,发挥教师对于学生的示范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情绪问题,尽早进行干预疏导,合理调节学生的不适情绪。
(三)重视家校联动,实时掌握学生实际状况
按照学校的疫情防控心理服务工作方案,班主任要充分利电话、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长进行适时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实际状况,积极地做好排查和统计工作,并实行"每日报告,异常情况一事一报"的模式,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信息。班主任或是家长若发现学生存在高风险的心理问题隐患,应及时与心理教师联系,主动进行心理干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指导家长合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学生居家自学,并监督其做眼保健操,进行适当室内锻炼,以此维护身心的良好状态。
总而言之,目前仍处于疫情反复时期,在科学做好预防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行正向引导,减少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其平稳地度过特殊时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本文基于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索了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以期强化心理防护教育,促进农村初中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自身心理防“疫”线,提高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宏魁. 疫情时期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启迪, 2022(15):93-95.
[2]满路萍. 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应对策略探究[J]. 文渊(高中版), 2020, 000(001):836.
[3]宋奕云, 汪金, 李朋,等. 后疫情时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 辽宁教育, 202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