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认知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王宏琴
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
摘要:之所以在过去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成效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为了赶进度、助力学生考高分,所以并未认真系统地分析过数学这一门学科,对数学的学科属性缺乏深刻认知。作为一个在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师,本文将说一说个人对“基于学科认知的高中数学教学优化方式”的一些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学科认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措施
数学是理科,主要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信息等概念的一门课程。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模式进行描述、推导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任何问题中。关于数学,基本的组成要素是逻辑直观、分析推理、一般和特殊。这样看来,基于学科认知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侧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
一、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实现有效分析推理的前提,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发散思维,在面对各类问题时,他们才能以旧知识作为联想基础展开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构建起新旧知时间的桥梁,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逻辑分析推理的核心就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与践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和任务展开探索式学习,借此发散个人的思维。
举个例子,在围绕《异面直线》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法。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基本知识点,通过直观的cif演示,让学生对于异面直线的概念形成初步认知。其次,向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参考此前所观看、了解的异面直线视频,找到题目中疑似的异面直线。再次,教师要导出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对异面直线是如何理解的;在做题是以怎样的标准来判断到底是不是异面直线,让大家在班级内展开个人意见的分享,在聆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听到新的思路、判断路径,在个人的意见分享后,也许能听到反对的声音,总之在大家的互动探索过程后,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多元化。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助力学生开拓思维
小学合作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常见手段,十分有效,在实施教学前,如果教师能先合理地构建情境,往往就能实现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如此安排,可以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外部氛围下,尝试更大胆地探索和研究。在经历预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提高个人探索、质疑、创新、推理的能力,让推理的过程变得更严谨。举个例子,在围绕“等差数列”展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计算、得出等差数列前n位和的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1~99的所有数字,然后要求学生计算1~99相加后的最终值。在听到这一任务的当下,大多数学生都会首先排除1+2+3一直加到99的这一方法,部分学生会尝试将1和99相加、2和98相加,得出多个100,再将中间值的数字加起来,得出最终的答案;也有部分的学生则会对照着等差数列这一章节的知识重难点、试着套入公式,快速计算出最后的答案。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大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不同,最终答案的精准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个人算法的分享出来,说一说他们这样计算的优势和不足,在探讨后开拓个人的思维。
三、挖掘生活化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反应于生活的一门学科,简言之,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是数学存在的主要价值之一,同时基于学科认知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列为主目标,确保学生能在课堂有限时间里完成对理论的吸收,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灵活应用,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为此建议教师可以多多挖掘与章节内容维持统一的生活化应用场景,并且引导学生将知识与问题联系在一起、试着解决。
举个例子,在围绕《统计》展开教学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层面上,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分享各类生活化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当今社会中,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一次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有一家外企公司的hr告诉赵明,我们公司职工的收入很高,在去年100名员工中最高年收入达到了200万,平均年收入达到了4.5万元,赵明希望的年收入是3.5万元,请问你们是否能借助以上信息、判断赵明是否会成为该公司的一名高收入者;如果hr继续告诉赵明,员工收入的变化区间是1.5~200万之间,这个信息是否能让赵明做出要不要进入企业工作的决定。引导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讨,学会将理论灵活地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
综上所述,数学的本质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上,教师应该突出学生逻辑、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建议教师可以参考以上所分享的三个角度作为切入、做好统筹性的安排,借此促进学生完成高质量学习、实现多项能力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高考改革下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0(30):84.
[2]侯新兰.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