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任雪薇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 163000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开设信息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对这门课程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要求教师重新规划课程教学,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整教学环节;微课教学;分组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握好重点的教学内容,认真开展课堂知识授课。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知识较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效果,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及时的动手操作强化学生的练习,同时也需要积极给学生的课程学习,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采取至关重要。
一、合理调整教学环节
教学中需要时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传统教学观念中往往都是由教师直接给学生开始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备课的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中虽说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知识点学习的成效,但是长时间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也很难体现出学生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变化,教学中需要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切实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进行“跳动的小丑”这一小节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发现教师单纯给学生进行概念知识内容的讲解也是不够的,因此可以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当中的内容思考知识,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听课。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更加有目的性,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听课情况也就得到了保障。这样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中某一环节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己思考,那么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体现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
二、充分结合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的形式在如今的课堂中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效果,这也是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他们会对于学科学习的内容感觉到枯燥无聊,而微课的形式可以将知识点,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视觉上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那么课堂中,不妨也可以结合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堂教学进程情况,巧妙利用微课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脑海当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进行“特效文字”这一小节时,在讲解有关知识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在教学的环节当中,仅仅凭借课本当中的图画内容以及图像内容是难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牢固的。那么在教学的环节当中,不妨就可以借助于微课教学的形式,先让学生在微课在听课之间观看微课视频的形式,在脑海当中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由教师给学生进行讲解,那么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一个细致理解的过程,同时在课堂的将要结束之际,也需要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印象,提高课堂中的学习质量。
三、课堂结合分组教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在课堂中与小组成员进行积极的探讨学科知识,强化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的学生,他们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见解是不同的,当然在分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某一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学科的探讨环节中,强化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堂中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着分组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个人参与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确定演示文稿主题”这一小节时,那么这一小节的内容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跳跃程度也就是创新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演示文稿主题的自我思考。那么在课堂中不妨就可以让几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确立主题。而且这样的形式也给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以及自由探讨的机会,那么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也会非常的投入,这样就可以减少教师去维持学生听课纪律的负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有效的开展教学,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深入发掘课程教学优势。教学中积极建立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认真投入到课程知识的学习中。把握主要的教学内容,彰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达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童双谋. 巧用微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探究[J]. 读与写,2021,18(10):201.
[2] 童双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 读与写,2021,18(1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