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日益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化学,作为一门融合了实验探索与理论构建的学科,在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且关键的作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鉴于此,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更全面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角,旨在系统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与启示。
DOI
作者邱志勇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 12月第24期
出版日期2024-01-1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邱志勇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校  1337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日益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化学,作为一门融合了实验探索与理论构建的学科,在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且关键的作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鉴于此,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更全面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角,旨在系统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期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核心素养

实验操作在高中化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培养他们的宏观辨识和微观分析技巧。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宏观层面的变化,并深入探索事物的微观本质,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反应,并引导他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辨识与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将铜片放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溶液逐渐变为蓝色。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宏观现象,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微观层面的变化,借助分子模型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感知到铜原子和硫酸分子在反应中的变化,以及新生成的硫酸铜分子的性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实现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制的认知跨越,这种探索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精心设计层次化任务,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

通过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

任务1: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如根据组成、性质和用途等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物质类别。(基础层目标)

任务2:探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金属与非金属、酸与碱、氧化物与盐等,并分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间层目标)

任务3:结合物质的分类和转化知识,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探究转化过程中的平衡思想。通过实例说明,物质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遵循一定的规律。(高层目标)

通过完成这些层次化的任务,学生可以逐步深入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

例如,在“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反应速率会有所不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究。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现象,构建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模型,并思考如何优化模型。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让学生探究如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四、塑造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促进核心素养的深化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合理地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化发展,还能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与影响。例如,在教授“化学品的合理使用”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何在使用某些化学品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品的滥用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等环节,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性。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未来公民。

结语: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操作、层次化任务设计、问题情境创设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持续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具备高度化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4):9-11.

[2]邹小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3,(09):94-9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