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实践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学生接受的知识与教育也应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学是学生高中时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成了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问题教学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了真正提升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教师应灵活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教学工具,以数学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启思维的大门,最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建构,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DOI
作者龚卓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38卷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实践研究

龚卓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学生接受的知识与教育也应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学是学生高中时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成了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问题教学法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了真正提升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教师应灵活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教学工具,以数学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启思维的大门,最终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建构,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实践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下,高中数学也迎来了深度的创新与改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一改往前的“一言堂”式教学。问题教学法对高中的数学来说,更方便学生进行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梳理。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引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采取更高效简单的数学运算方法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核心素养,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及数学课堂氛围[1]

一、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拉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开展平等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练习观察、收集资料等得到问题的答案。开展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想到相关知识点,进而了解到哪些知识对本次解答有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记忆[2]

第二,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学中,“问题”是不能缺少的内容,教师通过问题,能够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概念。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足够注重这一关键点,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有趣味性且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情境。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问题”就像明灯一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提高课堂效率。开展问题教学法需要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为基础,积极进行探索,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得到良好发展。问题教学法主要是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合理分组,并分配组内人员的责任。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进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具体实施路径

(一)营造契合问题学习的氛围

反观当前高中数学课堂,由于一直束缚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下,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鉴于此,为了真正确保问题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要着眼于数学课堂氛围,营造一个更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的驱动[3]。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致力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关系属于一项隐性的因素,但却是构建和谐学习氛围的关键。基于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唯有尊重、信任、鼓励学生,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问题学习中。其次,增添趣味性因素。枯燥的数学课堂氛围势必会压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探究学习中,就必须注入大量的趣味性元素,如:提升课堂教学的幽默感、增加语言魅力,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等,努力给学生呈现一个新颖的学习环境。最后,还应打破数学课堂的限制,充分借助数学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相关知识的高效探究。同时,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学生还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求知欲

高中数学知识具备极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难度,致使其产生极强的畏难心理。同时,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自身的探究欲望十分低下。面对这一现状,就可借助教学内容,创设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契合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问题探究欲望。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古印度国王对象棋发明者进行奖励”的故事作为载体,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到64个格子中,国王应该给发明者准备多少粒麦子呢?你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此一来,能够借助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参与到学习中。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阶段数学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设计生活化问题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对后续知识探究的积极性。

如在“等差数列”课堂导入环节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列相关的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相关特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等解决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教师: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这几类数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内容)

数列一: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个数一次:0,5,10……

数列二:女子举重项目的重量级别分别为48kg、53kg、58kg、63kg……

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可以将生活中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内容展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规律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如何计算出数列中的第n项,为后续的通项公式推导与应用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唯有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加强问题教学法研究,科学设计数学问题、构建探究问题并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构建与其相契合的评价模式,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价值,真正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阳.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24):188.

[2]杨峰杰.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J].高考,2019(27):38.

[3]陶家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54):10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