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为例

摘要 【摘要】内容摘要:基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对于一些有很强关联性的内容,可以将其系统整合,形成一个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跨单元整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辨析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DOI
作者金艳如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1期
出版日期2024-03-0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为例

金艳如  

杭州市文渊小学

内容摘要:基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对于一些有很强关联性的内容,可以将其系统整合,形成一个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跨单元整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辨析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跨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知识关联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授课时,多创设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复习课堂中,可将相关的知识整合,进行跨单元整体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为例,具体阐述跨单元整体教学的三节课堂设计:

一、“周长、面积”相整合,领悟本质区别

【任务一】下面各图每个长方形都被分成了两部分,那么,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面积相等的是(      ),周长相等的是(      )。

理解与分析: (1)什么叫周长?什么叫面积?

  1. 周长和面积两者有何区别?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2. 结合身边的物品,表示出物体的周长和面积。

            3)如何求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任务二】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阅读与理解:(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 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分析与解答:(1)怎样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请你画一画,并标长度。

2)结合图形,把你的解题过程清晰地与同桌说一说。

回顾与反思:让我们一起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利用了什么方法。

【任务三】把一张大长方形纸剪成同样的2个小长方形,周长增加6厘米,已知大长方形的长是宽的3倍,求大长方形纸的周长与面积。

阅读与理解:(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辅助解题?

分析与解答:(1)“周长增加6厘米”是哪一部分?

2)还有其他可能吗?请你画一画。

3)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回顾与反思:独立解答时,你是否有遗漏?哪一步骤出错?

【任务四】下列两组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


                        

                    

阅读与思考:(1)两组图形变化前后,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

2)你打算如何解答?说说你的想法。

分析与解答:(1)如何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2)还有其他方法解答此题吗?哪种方法更好?

  1. 请用不同颜色的笔描一描、画一画,周长和面积变化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习完“面积”这个内容后,专门设计一堂以学历案为载体的练习课,将周长与面积充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通过任务一学生能初步区分两者,感受它们的不同。任务二、三使学生感受到画图法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的重要性,并以此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索问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任务四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通过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 “时分秒、年月日”相整合,体会时间概念

【任务一】1、我们学了哪些时间单位?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这些时间单位中,你认为值得我们来探讨的是哪些?并说一说相关知识。看谁想的多。
  2. 请你做个小老师来出相关的题目,看看能不能难倒大家。

【任务二】钟面上,如果时针转动24圈,分针要转(        )圈,这段时间经过了(      )天。

分析与解答:(1)独立思考: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有什么规律?

2)时针转1圈,分针要转多少圈?

  1. 如何求经过了几天?同桌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任务三】2019年2月28日18时45分,一列火车从A城出发,它到达B城的时间是3月1日5时55分。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阅读与理解:(1)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 你在解答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分析与思考:(1)如何求经过的时间?过了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什么方法?

2)此题中需要注意什么?

  1. 如何判断平闰年?请说一说相关知识。
  2. 你会借助什么方法计算时间?

回顾与反思:独立解答时,你在哪步骤出错?你能找到同学的错误原因吗?

【任务四】杭州市将举办艺术画展,4月19日周二开幕,5月10日闭幕。闭幕是星期几?

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你会如何解答?还有其他方法吗?

交流讨论:小组讨论,比较别人和你方法的不同?哪种方法更合适?

汇报领悟:谁能清楚地说说自己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解答?

【设计意图】三年级上册的“时分秒”与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学习的都是时间知识,关联性强,可将两者相整合进行系统复习。通过任务一,唤醒学生的相关知识记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转换更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任务二考查学生对于时间单位之间关系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任务三充分将“时分秒”和“年月日”相结合,其中包含平闰年的知识、时间的计算等内容。任务四是一道综合性的数学题,提升学生探索规律、运用知识等能力。

  • “分数、小数”相整合,理解实质含义

【任务一】1、0.68是由6个(   )和8个(   )组成的。

  1. 6个一、2个十分之一和8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1角是1元的,是元,也就是(    )元;2元7角写成小数是(    )元。

【任务二】看图填分数和小数。

            

交流与讨论:(1)尺子中的单位是什么?我们需要转化成什么单位?

2)如何转化?将你的思考过程清晰地表达。

           3)谁再来说一说转化过程。将你的转化过程和同桌交流。

【任务三】把下面的长度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

          4分米==(    )米

          8厘米==(    )米

          37厘米==(    )米

分析与解答:(1)说一说你的转化过程。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

  1. 你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2. 你认为同学们在解答过程中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如何避免?

【任务四】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能用0.3表示的是(    )。

思考与解答:(1)你能将小数0.3转化成分数吗?

  1. 小数0.3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2. 选择错误的同学,你如何思考?你的方法哪里存在问题?       

【设计意图】小数本就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的意义差不多,只是存在互化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将两者独立开来,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重沟通分数和小数的内在联系,把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方法串联起来,以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掌握。任务一中,通过数的组成,采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任务二、三,借助长度单位,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转化过程。任务四的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将意义清楚地表达,为今后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应用等知识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教材对相同领域内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方法等编排是按学段区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分散,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连贯性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复习练习课上,应多将相关知识整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