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欧燕娟
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一切生产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资讯科技发展迅速、挑战与机会并存的新时代,对先进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在新课改大力倡导的背景下,结合政治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更新人才观念,推动创新型人才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都是好成绩好分数好大学,在此应试观下,导致学生就像是从生产流水线上打造过后的模版一样,失掉了自身原有的个性和创造性。多数学校会按照分数来激励学生,也许这种举措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成绩好的学生起到鼓励作用,但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也同样可能会造成其心理自卑、缺乏学习动力。如果说,教师注重对灌输书本上的内容是突出对高考所要考查知识的重视,强调了学生正处于怎样的知识水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举措,但如果我们过度推行,不把握适度性,势必又会导致陷入又一个新的困境。如今,我们倡导的人才观念,从大范围来说,它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的观念。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创新意识
理想与信念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理想是信念的体现,信念是理想形成的基础,追求理想就是坚定信念,坚定信念就是对理想的支持。首先,增强创新的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使学生对世界、中国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实践的探索中,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的信念和信心。"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己任,以奋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其次,增强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加强道德修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奋斗目标,把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紧密相连,承担应有社会责任,履行应有社会义务,增强自身对创新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增强自身创新意识,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能力
1.针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又一大特点就是批判性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已不满足于循规蹈矩地遵从课本和教师,敢于从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已经逐渐显现。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从独立思考、探究开始,而这又往往始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怀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以往所没有经历过的新结论,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的喜悦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面对困难迎面而上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目的。
2.针对学生思维的矛盾性,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矛盾性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又一特点。这个时期的高中生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内心有很多甚至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渴望新鲜刺激,敢于接受新事物,但是又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他们思想活跃,理想远大,积极进取,但大部分人的理想可能只是一瞬间对某个行业或领域的崇拜和热情,缺乏高尚的奉献精神。他们的知识涉猎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对接收到的知识不具备完全的辨别能力,有时甚至良莠不分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他们也渴望成为真诚善良、正直勇敢的素质良好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可能会分裂他们的精神世界,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替出现。这些矛盾充斥在他们脑海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个时期学生优点与缺点共存、积极与消极交替的情况,就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不同的思维聚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互相取长补短,去粗取精。
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评价是指对人或事所衡量、评定的价值。创新评价是对培养单位、教师、学生创新效果的反馈,这种评价对于创新活动或创新行为产生重要的反作用,既有对创新实践过程的激励作用,又有对创新价值的导向作用。目前,中学政治教学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丰富创新评价手段、发挥评价促进功能,形成激励机制,提供创新动力支持,促进其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
首先,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机制,应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除平时的学业成绩外,还要将创新能力和道德意识作为培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采取学生自评或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结合学业成绩、创新实践和道德教育,融入激励机制,对其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做出整体考核和全面评价,并将其作为评优的依据。在多元评价过程中,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发挥评价促进功能。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发展的手段。对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以正面评价为主,让学生乐于接受,及时改进,既要提供创新行为方面的信息,也要提供改进方法,真正发挥好评价的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实现整体评价功能最大发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政治课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政治课的活力所在。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发挥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争取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巧丽.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20(17):0222-0222.
[2]朱江林.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