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串”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白德英
四川省丹棱中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素养。”结合这一背景,教师可巧设“问题串”来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问题串”指的是在一定的主题当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所设计的一串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下面以“问题串”为研究的对象,探索了在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如何巧妙的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活动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定位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要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助力者,积极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打造一个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收获成就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问题串”的方式来优化教学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一、立足学生生活设计“问题串”
在数学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化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融合,来打造一个熟悉的问题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难度降低,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
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处的教室环境作为课程导入的背景,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请观察教室的位置,在哪个地方可画出一条数轴?
②画出数轴之后,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在一条直线上有众多的点,如何确定点的位置?
④我们教室的每一排都有7个学生,可将这7个学生连接成一条直线,能否在数轴上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⑤第二排的学生应该如何表示呢?
⑥第三排、第四排呢?……(在这一问题之后,学生可思考在竖直的方向上再画一个数轴,形成坐标系)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和导入,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当中感受自己所处的坐标位置,并建立起直角坐标系,顺利的开展本节课的学习。
二、结合学生水平设计“问题串”
就初中生来说,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问题串”,凸显出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在一个个问题的探索中找到学习的方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收获数学知识。[2]
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个内容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围绕这一知识点可确定一个大的问题:“请尝试证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可设计以下的“问题串”,在一步步的问题探究中掌握重点知识。
①在之前学习的知识当中,有哪些内容提到过180°?
②请观察三角形,三个内角是否存在位置关系?
③如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展示不同的方法,有的学生分别移动两个角,有的学生移动一个角放在一边。)
④请思考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进行拼角的目的是什么?
⑤如何可以呈现出180°?
⑥可以过三角形的那个点来作一条平行线,实现角的转移?
在上述问题串的思考和探究中,学生已经结合自己的认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让学生明白通过作平行线的形式,能够完成移角,动态呈现出抽象的知识。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可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归类的思想。
三、强化概念教学设计“问题串”
初中教材中涉及很多的数学概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知识,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课堂上容易混淆的的概念性知识,并为学生设计可以进行对比的“问题串”,让学生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去找到知识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让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更加精准。
比如,在“实数”的教学环节,其中涉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理解起来很容易产生混淆。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串”,让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
①无限的小数是无理数。
②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是一个有理数。
③两个无理数相加,和一定是一个无理数。
④有理数和无理数进行相乘,其积一定是一个无理数。
⑤一个有理数减去一个无理数,其结果可能是有理数。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的概念性问题,可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既可以牢固的掌握关于实数的概念,还可拓展出更多的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依据重点知识设计“问题串”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的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比较吃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层层的分析,做好重难点知识的指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都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演变过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进行主动的探究,以此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3]
比如,在“不等式”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画出数轴,然后以“问题串”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画出具体的信息,找到正确的答案。以“”这一不等式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出以下问题串:
①使不等式成立的的值有哪些?
②不等式的解包含哪些数?请画在数轴上。
③除了你们标注的整数的解,还有其他的答案吗?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众多的答案,教师对此进行简单的总结,该不等式的解有无数个,这些解可以组成一个集合,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解集。这些解都比2要大,在数轴上表示起来也会更加的清楚。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了关于不等式的相关重点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表示解集。
五、结语
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巧设问题串的方式来优化初中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很大的帮助,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问题串的深入研究,立足于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串,助力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更对学生素养的发展起到关键性影响。
参考文献:
[1]苗世彩.设置问题链 以问导思——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3(43):122-125.
[2]许昌军.创设质疑情境的广度,挖掘释疑过程的深度——“情境+问题串”助力学科素养的构建[J].中学数学,2023(18):29-30.
[3]茆桃平.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策略[J].好家长,2023(2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