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诸华敏
上海市闵行区明星学校 201199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所必须实现的任务,所以各学科、各学段教师,必须把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为学生长期发展助力。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必备能力,但是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作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发展方向,在正确教学设计思路引领下,采取多元化实践方法,提高教学效能,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设计思路;实践方法
目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暴露出学生参与较为被动、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以及缺失科学评价环节的问题,使得教学陷入困境,阻碍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因此,作者寻求“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契合点,在“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加快教学评一体化”思路指引下,根据核心素养内涵设置针对性策略,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参与较为被动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虽然可以达成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但是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枯燥感,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主动阅读的热情。除此以外,教师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价值,忽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阅读中越来越被动。
(二)教学方法单一局限
教学方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放置在“讲解”这一环节上,讲基础知识、讲阅读方法等,重视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把握,但是没有创设多样的情境和活动供学生体验和参与,也没有挖掘文本中的多种元素供学生探索,导致学生阅读思维逐渐固化。
(三)缺失科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是使得学科教学得以良性运转的重要环节,也是为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依据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较多通过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效果、阅读语篇的理解程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反映学生阅读学习全过程,所以评价环节科学性得不到保证,从而教师无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一)突出学生中心地位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直接反映出国家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视与关注。与此同时,新课改进程要求教师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因此,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突出学生中心地位”,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内容,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逐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度,保证教学有序推进。
(二)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固化局限的教学方法是阻碍教学良性发展以及学生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教师在优化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时,必须以“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为思路,明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这四个素养的内涵,随后针对不同素养设置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助力。
(三)加快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是语文学科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缺一不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构建完整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就此,教师把“加快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核心素养渗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设定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方向,同时要实现“教学相长”,以此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具有低效性,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必须加快教学创新的脚步,走出教学困境,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肥沃土壤。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结合,是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主要特点,可以辅助教师逐步减少教学冗余,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能。基于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形式,打造更具生机与活力的阅读课堂。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白鹭》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展现白鹭外形特征、行为特点、习性等内容的视频,促使学生在观看中,了解“白鹭是什么样的?”为其理解课文中的文字创造条件;其次,在带领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时,教师把从网络中搜索到的郭沫若生平以及本篇文章的创作时代背景讲解给学生听,使其接触更为多样的学习资源,避免其局限在课文中理解和学习,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其在相对开放环境中阅读与理解。
(二)挖掘语篇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有坚定信心。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作者的文化修养以及追求。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挖掘语篇中的文化元素,组织学生接触与学习此类文化元素,使得学生发自内心热爱中华文化。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篇课文时,首先,教师明确语篇的文化主题为“爱国”,随后挖掘出课文中体现出主题的文化要素,为带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从文章作者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并重点学习其为了爱国救亡做出的努力,以此促使学生在梁启超先生精神号召下,感受中国人民骨子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在细致讲解课文内容时,传递“个人价值与国家存亡共生共存”的价值观念,以此把文化元素融合在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革命文化,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三)构建阅读讨论活动,促进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一项实践性的素养,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汉语言文字的熟练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重视学生对语篇中文字的理解,较少设置语言运用的环节,使得学生固定在特定模式中进行阅读理解,不利于活跃其阅读思维。对此,教师着手构建阅读讨论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深化理解。以《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学生没有阅读课文前,要求学生就近组成小组,在组内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原因,以此围绕课文主题开展讨论活动,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设计课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自由思考与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完《草船借箭》后,要求学生自由结组讨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以此使得学生在回顾课文、提炼重点、凝练语言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语用能力。
(四)围绕语篇设计问题,锻炼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在旺盛好奇心指引下思考与探索问题,但是容易分心、懈怠,所以思维能力发展得较为缓慢。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吸引其注意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就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围绕语篇具体内容设计问题,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与提升思维能力。比如,在组织学生阅读《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一篇课文前,提出问题“题目中的‘他’是谁?为什么像挺脱的树?哪里像挺脱的树?”随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既促使学生在归纳与总结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得学生在对比人物与“树”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在学生阅读完《太阳》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思考利用太阳可以进行哪些发明创造,促使学生在问题推动下发挥奇思妙想,提高思维灵活度。
(五)阅读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包含欣赏美、鉴赏美这一“向内吸收”维度,也包含运用文字表现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一“向外输出”维度。阅读和写作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科的两个主要模块,二者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依托文章这一载体展开的。其中阅读是学生对文字进行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输出和表达的过程。二者分别与“审美”和“创造”具有相似之处。就此,教师把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比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时,第一步,要求学生划出优美的句子、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语言文字、真情实感之美,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推动其深入文章“感知美”;第二步,教师要求学生从“父爱”或者“母爱”中选择一个主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运用所学技巧写作一篇文章,以此给予学生运用文字创作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
(六)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助力全面发展
评价是阶段性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环节,并且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教学现状以及调整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目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根据学生能否正确全面回答问题以评价其阅读能力,忽视在阅读过程中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对此,教师着手构建更具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多维考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为学生全面发展蓄力聚能。首先,教师设置针对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如能否准确把握语篇中的文化元素、能否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并得出结果、能否多角度且灵活性思考阅读问题、能否欣赏语篇中的美等,以此评估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为教学方略调整提供依据。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对阅读教学以及教师的评价,了解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方法等的满意度,邀请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掌握本次阅读教学的效果,并参考学生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打造出更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加投入与专注,进一步促进其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的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关键性能力的形成,所以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功能意义重大。在小学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文字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素养发展的基础。为此,作者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学习与研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科学且均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庭.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6):75-77.
[2]徐麟.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分析[J].中华志愿者,2022(6):178-180.
[31]王懿凡.初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1(10):0233-0233.
[4]徐红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小学时代,20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