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实践研究
朱雪瑛 曾志伟 刘纯清
仁寿县大化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小学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介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索和研究中小学针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措施。通过综合考虑校园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等关键要素,从而为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实践研究
前言: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心理健康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在面对诸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家庭问题等诸多挑战时,往往会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针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实施。同时也要向教师和辅导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能力。
一、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中小学的孩子由于性格原因而缺少自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能够自我肯定。比如说,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更多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的体育竞赛或者文艺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集体和社会的温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给予孩子们一定的激励与赞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另外,在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鼓励的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和活动,使其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家长除了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帮他们养成能够持续学习、提高自我的能力。家长能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谈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父母要与学生处于相同的思想状态,这里的思想水平并不是指文化知识的水平,更多的是家长要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与学校应及时进行交流,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二、培养中小学生的认知
关键要素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培养积极的自尊和自信心。情绪管理是关键的技能,教导学生如何识别和有效应对情绪,包括情绪调节、冲突解决和应对压力的技巧,从而提高情绪稳定性和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管理情绪,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至关重要。这一机制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为学生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专家和辅导员,以提供个体和群体心理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与社区合作,与心理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引入更多的专业资源和服务,包括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还应制定清晰的咨询服务流程和保密政策,确保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和安全。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中小学生可以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品质提高,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四、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开展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教师与父母的联系不再限于传统的电话,他们可以通过微信、QQ等形式,用简单、快速的形式,将重要的内容传达给孩子们,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提高了沟通的效果。大部分的班主任都会创建微信群或QQ群,将所有的家长都聚集到这个群中,通过网络平台来交换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防止出现家长和教师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同时,在群组中,透过沟通,分享各种家训方法,帮助那些因工作繁忙而忽视照顾孩子的家长,改善自己的家训方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让学生感觉到父母的关心,重拾家庭的温馨。此外,父母与教师都应重视同学之间的隐私权,在不适当之时间,不要过多地谈论同学在学校或家里之表现,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一部分交往应该以个人为单位,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要内容,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也能使学校及家长放心。
五、实现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中小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与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就是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形成人格缺陷,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有可能出现过激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所有关键时期,家庭相关阶段的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家长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明确监护人的任务和责任,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让孩子尊重父母,彼此真诚相待,相互尊重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父母双方应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见,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把爱和教育引导联系在一起,不能娇惯孩子,不把孩子看作个人的私有物品。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爱,培养孩子的信心和抗击挫折的能力。同时,以孩子为镜子,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错误,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通过以上的努力,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家庭教育功能,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帮助不可或缺。
总之,教师要对中小学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馨。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对同学的关爱与帮助。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单亲儿童的尊重,使其在尊重中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课等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和指导,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并对他人加以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展开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和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邵天晶.学校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5):18-19.
[2]何元庆,刘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系统化干预机制构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3):100-102,114.